时间:2022-08-15 来源:科普中国 阅读次数:
Part.1
心理中暑是指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可能会出现情绪、认知和行为的异常,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烦躁,思维紊乱,易激惹和行为失控。
心理中暑如果不加以干预,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高温与人际间和群体间攻击行为,暴力性自杀行为,以及抑郁、焦虑和愤怒等情绪问题的出现有关。
在一定范围内,温度的升高和自杀风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当温度超过18℃后每增加1℃,自杀行为相对风险会提高约3.8%。
此外,研究还发现。在高温天气下,相比于低温天气,人们普遍报告更严重的抑郁和焦虑情绪。
Part.2
炎热的天气会导致血清素和多巴胺的降低,不仅会增加人的攻击性和冲动性,还会降低人的抑制功能,从而导致失控行为。
大脑中的这些内在的变化可能会降低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和他们的适应能力,这反过来又可能会导致他们更容易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受到高温的影响。
除此之外,有研究者提出棕色脂肪组织理论(贺斌, 王炳蔚, 郑瑞茂, 2016)。棕色脂肪组织是哺乳动物体内产热的主要来源之一,对于维持动物的内稳态有重要作用,而高温会过度激活这类组织,损害人体的耐热性,这种损害会改变棕色脂肪组织投射的脑区的神经活动,使人产生异常的情绪或行为,影响个体心理健康。
个体在高温环境下也容易产生焦躁和压力情绪,而个体又自觉无法缓解这种高温情况,进一步加剧消极情绪,因此倾向于使用酒精等物质来缓解压力情绪,而酒精具有显著的去抑制功能,使得个体更容易表现出冲动性的攻击行为。
最后,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看,这类暴力倾向的产生与愤怒情绪脱离不了关系,而根据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我们的情绪产生与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归因有关。
当然,除了愤怒情绪外,抑郁,焦虑和其他情绪问题都是暴力行为的催生因素。实际上,高温也确实会加重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而其具体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这种温度对心理健康和情绪问题的影响往往以认知因素为中介。
而对于老年人或痴呆患者来说,这种破坏力可能会更大。
已有证据表明,温度会影响户外活动的时间(Brown, Barton, & Gladwell, 2013),这会使得个体的适应和正常的压力缓解产生问题,因此更容易导致情绪问题。
夜间高温会明显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和睡眠持续时间的减少。这种睡眠问题则直接与易怒、沮丧和负面情绪的增加有关。这可以解释在热浪期间,连续昼夜温度的高温会导致心理健康相关状况的恶化。
3、少饮酒。夏天由于喝酒而导致的冲突事件,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对于减少这类暴力事件,不仅仅需要治安管理的参与,也需要人们提高对饮酒危害的认识,尽可能减少饮酒,让自己保持清醒和克制的状态,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共有1页 当前第1页
主办:中共攀枝花市东区委员会 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政府
承办:攀枝花市东区电子政务建设服务中心 联系电话:0812-2237455
网站标识码:5104020005 ICP备案编号:蜀ICP备2021023010号 川公网安备:51040202000167号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