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政府网站欢迎您!   
中文版 | 繁體版 |  登录 |  注册 
热词: 发展规划

公众地震预警与紧急避险指南

时间:2025-08-26 来源:攀枝花市东区科学技术协会  阅读次数:

公众避险预警与紧急避险指南

 

目   

 

一、术语和定义

二、技术原理

三、技术局限性

四、地震预警、预测、预报、速报的区别

五、地震预警信息发布

(一)发布内容

(二)发布策略

(三)信息更新与取消

六、地震预警信息识别

七、应急避险

(一)避险原则

(二)震时避险

(三)震后疏散

(四)不同场景避险措施

(五)疏导用语

八、中小学地震避险能力建设要点

(一)地震避险预案主要内容

(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与应急避险知识教育要点

九、人员密集场所地震避险能力建设要点

(一)基本要求

(二)避险职责

(三)避险准备组织指挥机构

(四)避险预案要点

(五)避险设施管理

(六)宣传教育与培训演练

 

 

一、术语和定义

1.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预警系统,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向可能遭受破坏的区域发出地震警报信息的行为。

2.地震预警信息是指震后对预警目标发出的紧急避险和减轻灾害的相关信息。

3.地震预警目标是指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所面向的区域对象。

4.地震预警时间是指地震动到达地震预警目标的时间。

5.预测地震烈度是指预测的地震预警目标的地震烈度。

6.地震预警盲区是指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时,无有效地震预警时间的区域。

7.地震避险是指为减轻因地震引起的建(构)筑物或其他设施破坏对人员的伤害采取的震前避险准备、震时避险和震后疏散的应急举措。

8.震时避险是指地震发生时所采取的就近躲避和撤离的行为。

9.震后疏散是指地震动结束后,组织人员有序撤离建(构)筑物的避险行为。

10.避险缓冲区是指为遇险人员设立的临时停留或过渡的相对安全的避险场所和通道。

二、技术原理

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会由震中向四周传播,地震预警是指利用纵波(P波,约6.5公里/秒)传播速度快,横波(S波,约3.5公里/秒)和面波传播速度慢,以及电磁波(约30万公里/秒)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地震波的原理,通过震中附近的地震监测设备最先捕获到的地震波信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快速确定地震基本参数并估计预警目标所在区域的地震动大小和影响程度后,抢在破坏性强的地震波(S波)或有影响的地震动到达前,向预警目标发出警报,一般可为用户争取数秒至数十秒的提前应对时间,公众可以快速采取应急避险措施,重大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等可以进行紧急处置,有效减轻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三、技术局限性

地震预警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有:震中附近一般破坏最严重,却往往是地震预警盲区,无法及时获取地震预警信息;地震预警系统作为全自动技术系统,会存在误报、漏报的可能性,尽管极少,但无法完全避免;此外,由于地震破裂过程和地震波传播路径的复杂性,会导致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存在一定偏差。

四、地震预警、预测、预报、速报的区别

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测、地震预报在时间和行为主体上有明显区别: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地震预警系统将破坏性或有影响的地震动信息按照一定的策略自动向用户发出紧急警报和提示,属于技术行为,目前地震预警是一种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手段。

地震预测是对未来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估计和推测。属于科学研究行为,目前地震预测仍是世界性科学难题。

地震预报是指在地震发生前,政府按照程序向社会公告可能发生地震的时域、地域、震级范围等信息,属于政府行为,我国实行地震预报意见统一发布机制。

地震速报是指对易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快速测报。

五、地震预警信息发布

(一)发布内容

地震预警系统发布的预警信息包括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震中预测烈度等关键性内容,为接收和使用预警信息的对象提供所在地区地震预测烈度、发震时刻、震中位置等信息以便采取应对措施。

地震预警信息的呈现方式可由单一方式或组合方式进行展示,包括文本、声音、图形和灯光等。

(二)发布策略

地震预警信息按照一定策略进行发布,当预警震级或预测震中烈度达到设定的下限值时,才对外发布预警信息。目前,四川省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策略是:

四川省内及边界50公里范围内发生的地震预警震级不低于4级且震中预测地震烈度不低于5度;

全国范围内发生的地震在四川省边界最高预测地震烈度不低于5度。

(三)信息更新与取消

1.信息更新

1.1 当预测地震烈度变化致使对应的预警等级提升或降低时,应进行地震预警信息更新发布。

1.2 当震中位置改变20km,或红、橙地震预警等级区域增大200km2应对地震预警信息进行更新。

2.信息取消

因雷电、环境振动干扰、仪器设备故障等因素导致的非地震事件或震中位置误差大于100km等地震预警误报时,应发布地震预警取消信息。

六、地震预警信息识别

公众应对接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进行快速准确识别,重点区分预警等级。按照预测地震烈度的大小,地震预警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分别用红、橙、黄、蓝颜色图标表示,其中,红色、橙色预警提供安全避险提示,提示方式包括图标、文字及避险提示语音;黄色、蓝色告知性提示,提示方式仅为图标、文字。

具体见下表:

 

1 地震预警等级划分

预警等级

图标

预测地震烈度

信息
含义

报警提示要点

Ⅰ级预警

(红色预警)

 

7度及
以上

灾害性
警报

震时紧急避险,震后迅速撤离。

Ⅱ级预警

(橙色预警)

 

5度、
6度

防御性
警报

震时避险,震后撤离。

Ⅲ级预警

(黄色预警)

 

3度、
4度

提示性
信息

观察防范,注意避险。

Ⅳ级预警

(蓝色预警)

 

1度、
2度

告知性
信息

无需惊慌,保持正常

七、应急避险

(一)避险原则

公众应根据地震预警等级和预警时间的长短,迅速采取适宜的应急避险措施,保护自身安全。不同预警等级的避险原则如下:

1. Ⅰ级预警(红色预警):震时紧急避险,震后迅速疏散。

2. Ⅱ级预警(橙色预警):震时避险,震后疏散。

3. Ⅲ级预警(黄色预警):观察防范,需保持警惕。

4. Ⅳ级预警(蓝色预警):无需惊慌,可正常活动。

(二)震时避险

避险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行动果断、听从指挥,牢记"伏地、遮挡、手抓牢和强烈震动结束后迅速移动到安全区域"的方法要领:

1. "伏地",是指感觉震动强烈时,迅速就近采取蹲伏或跪伏等姿势,目的是降低身体重心、保持身体稳定,防止摔倒受伤。

2. "遮挡",是指就近寻求牢固物的遮挡或护住头部,如躲避在桌子下(旁)、床下(旁),目的是防止被坠落物或倒塌物击砸、埋压。

3. "手抓牢",是指双手抓住身边的固定物,以防身体滑动或被甩离安全位置,目的是尽力确保处于牢固物的保护下。

(三)震后疏散

1. "强烈震动结束后迅速移动到安全区域",一般情况下是指震感结束后,迅速转移到户外空旷地带。转移过程中,应远离可能的倒塌物和坠落物,如果从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向外转移,应听从指挥,防止拥挤踩踏。转移到户外后,应远离高耸建筑体、易坠悬挂物,以防被埋压或砸伤;应远离不稳定山体、危险品存放地等,以防次生灾害。

(四)不同场景避险措施

1. 居家、办公场所

1.1 Ⅰ级预警(红色预警)

1.1.1 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预警信息组织人员采取正确措施就近因地制宜开展紧急避险,专职人员关闭电力、燃气等重要设施设备,避免发生二次灾害。强震动结束后,室内人员按疏散指示标志沿安全疏散通道疏散至应急避难场所以保障人员安全。根据地震速报信息启动相应级别地震应急响应各项工作。

1.1.2 公众按照日常演练采取正确措施就近因地制宜开展紧急避险。其中:

1.1.2.1 身处单层房屋和楼房一、二层且有行动能力的人员,应迅速撤离至室外露天场地,撤离中不得乘坐电梯,疏散中注意避开易倾斜、悬挂物体,并利用柔软物品护住头部以保障人身安全。

1.1.2.2 身处楼房三层及以上人员和有限行动能力人员,应在避开易倾斜、悬挂物体同时选择躲在立柱、内承重墙附近,坚固的排椅、课桌下,结实的柜台、书架、运动器具旁边临时避险。躲避时应蹲下并双手抱头、额头抵在大腿上,利用身边柔软物品护住头部、用湿毛巾护住口鼻,避免吸入灰尘。

1.1.2.3 强震动结束后,室内人员快速关闭供电源、燃气等开关后按疏散指示标志沿安全疏散通道有序向室外露天场地疏散,疏散时不得乘坐电梯。

1.2 Ⅱ级预警(橙色预警):

1.2.1 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预警信息组织人员采取正确措施就近因地制宜开展紧急避险。震动结束按疏散指示标志沿安全疏散通道疏散至空旷场所以保障人员安全,专职人员检查电源、燃气等重要设施设备运行情况,避免发生二次灾害。根据地震速报信息启动相应级别地震应急响应各项工作。

1.2.2 公众按照日常演练采取正确措施就近因地制宜开展紧急避险。其中:

1.2.2.1 身处抗震设防不达标建筑室内且有行动能力的人员,能快速离开建筑的,应及时关闭电力、燃气等开关后按疏散指示标志沿安全疏散通道有序向室外露天场地撤离,撤离过程中注意躲避头顶上方可能的掉落物(如悬挂物、女儿墙等)以免造成伤害。有限行动能力人员,应选择在避开易倾斜、悬挂物体同时在立柱、内承重墙附近,坚固的排椅、课桌下,结实的柜台、书架、运动器具旁边临时避险,蹲下并双手抱头、额头抵在大腿上,可利用身边柔软物品护住头部。

1.2.2.2 身处符合抗震设防规范建筑的室内人员,应在立柱、内承重墙附近,坚固的排椅、课桌下,结实的柜台、书架、运动器具旁边临时避险,躲避时应避开悬挂和易倾倒物体,蹲下并双手抱头、额头抵在大腿上,可利用身边柔软物品护住头部。

1.3 Ⅲ级预警(黄色预警):

1.3.1 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地震速报信息启动地震应急响应各项工作,并注意避开工作场所内易倾到、易掉落物体以保障人员安全。

1.3.2 公众按照日常演练采取正确措施临时避险以保障人身安全。

3)Ⅳ级预警(蓝色预警):无需惊慌,可正常活动。

2. 幼儿园、中小学校、教育场所

2.1 Ⅰ级预警(红色预警)

2.1.1 安全管理人员应根据地震应急预案根据自身所处环境选择适当的避险方式。处于教室或实验室时,可在课桌下(旁)避险,远离窗户,避开顶灯、吊扇、实验器具等;处于礼堂、食堂、图书馆、体育馆等场所时,可在内承重墙的墙根、墙角或稳固的排椅下(旁)、运动器具下(旁)避险;处于宿舍时,可在内承重墙的墙根、墙角或床铺下(旁)避险。

2.1.2 强烈震动结束后,应听从指挥、有序撤离。按照日常演练方案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楼层、分班级,前排走前门、后排走后门,就近逐次疏散;疏散中应快速行进、保护头部,不狂奔、不拥挤、不推搡、不弯腰拾物、不逆流而行。

2.1.3 疏散过程中,老师、教职工应按照应急避险责任人职责,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指挥和引导,维持疏散秩序,安抚学生情绪,防止拥挤踩踏,以及处理突发状况。

2.1.4 专职人员关闭电力、燃气等重要设施设备,避免发生二次灾害。

2.2 Ⅱ级预警(橙色预警):

2.2.1 安全管理人员应根据地震应急预案根据自身所处环境选择适当的避险方式。处于教室或实验室时,可在课桌下(旁)避险,远离窗户,避开顶灯、吊扇、实验器具等;处于礼堂、食堂、图书馆、体育馆等场所时,可在内承重墙的墙根、墙角或稳固的排椅下(旁)、运动器具下(旁)避险;处于宿舍时,可在内承重墙的墙根、墙角或床铺下(旁)避险。

2.2.2 强烈震动结束后,应听从指挥、有序撤离。按照日常演练方案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楼层、分班级,前排走前门、后排走后门,就近逐次疏散;疏散中应快速行进、保护头部,不狂奔、不拥挤、不推搡、不弯腰拾物、不逆流而行。

2.2.3 疏散过程中,老师、教职工应按照应急避险责任人职责,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指挥和引导,维持疏散秩序,安抚学生情绪,防止拥挤踩踏,以及处理突发状况。

2.3 Ⅲ级预警(黄色预警):应观察防范,保持警惕,听从指挥,远离玻璃门窗,避开易坠物,以防被划伤、砸伤。

2.4 Ⅳ级预警(蓝色预警):无需惊慌,可正常活动。

3. 医院、车站、机场、体育场馆、旅游景区、大型商业综合体

3.1 Ⅰ级预警(红色预警)或Ⅱ级预警(橙色预警)

管理人员应根据应急疏散预案,指导场所内公众采取正确措施就近因地制宜开展紧急避险。强震动结束后指导公众按疏散指示标志沿安全疏散通道及时有序疏散以保障人员安全,疏散时不得乘坐电梯并注意避开易倾斜、悬挂物体。专职人员关闭电力、燃气等重要设施设备,避免发生二次灾害。根据地震速报信息启动相应级别的地震应急响应各项工作。

3.2 Ⅲ级预警(黄色预警)

管理人员应指导公众避让场所易倾倒、易掉落物体、安抚公众情绪、维持场所公共秩序,根据震感指导场所人员按疏散指示标志沿安全疏散通道有序疏散,疏散时不得乘坐电梯并注意避开易倾斜、悬挂物体。

3.3 Ⅳ级预警(蓝色预警)

无需惊慌,可正常活动。

4. 交通工具

4.1 Ⅰ级预警(红色预警)或Ⅱ级预警(橙色预警):自驾途中,应尽快减速到安全地带停车,在空旷地带避险;乘坐公交车、地铁、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应降低身体重心并抓紧扶手或座椅,防止摔倒受伤,待车辆停稳后,应听从指挥、有序撤离,防止拥挤踩踏。

4.2 Ⅲ级预警(黄色预警):应观察防范,保持警惕,听从指挥,防止拥挤踩踏。

4.3 Ⅳ级预警(蓝色预警):无需惊慌,可正常活动。

5. 广场、公园等户外类

5.1 Ⅰ级预警(红色预警)或Ⅱ级预警(橙色预警):应就近选择在空旷地带避险,远离楼房、围墙、立交桥等,以防被埋压;远离玻璃幕墙、广告牌、电线杆等,以防被砸伤;降低身体重心保持稳定。远离高压电柜、加油站、危险品工厂等,以防次生灾害;远离山脚、陡坡等,以防崩塌滑坡。

5.2 Ⅲ级预警(黄色预警):应观察防范,保持警惕,确保处于安全空旷地带。

5.3 Ⅳ级预警(蓝色预警):无需惊慌,可正常活动。

6. 地下空间类(如地铁)

6.1 Ⅰ级预警(红色预警)或Ⅱ级预警(橙色预警)

保持冷静,请勿慌张,抓紧牢固物,不要拥挤,防止踩踏,听从指挥行动。

6.2 Ⅲ级预警(黄色预警)或Ⅳ级预警(蓝色预警)

请勿慌张,留意环境,注意防范,持续关注地震信息。

(五)疏导用语

1.震时避险疏导用语

1.1地震!请就近躲避!

1.2地震!请立刻撤离到外边!

1.3这里是避险区,请到这里来!

1.4请跑到空旷的地方!

1.5那里有危险,请到××地方躲避!

1.6请大家不要惊慌!

2. 震后疏散疏导用语

2.1我是引导员,请听我指挥!

2.2大家注意,请听指挥疏散!

2.3 ××区域从××出口疏散,不要走错!

2.4不要慌张,按顺序走!

2.5请注意! 不要拥挤,注意脚下,小心摔倒!

2.6请注意! 通道前面有散落物,用手护住头部!

八、中小学地震避险能力建设要点

(一)地震避险预案主要内容

1. 学校基本情况。包括学校性质、隶属关系,老师、学生人数,学校建(构)筑物类型、抗震设防标准、承重墙分布,周边地质灾害隐患,疏散通道、疏散场地情况,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及风险点等;

2. 地震避险责任制。包括学校校长、管理干部、教职工地震避险工作责任及责任人,应急指挥组织及职责,地震避险时各自的岗位、位置、工作内容、操作程序,全体教职工工作范围内安全工作"一岗双责"(重点是地震时在岗、在校的教职工)等安全职责;

3. 震时避险方案。根据可能产生灾害的情景、房屋的抗震性能和学生年龄特点、学生所处地点的实际情况制定避险方案,内容包括不同环境下的避险方法与要求等。

4. 震后疏散方案。根据房屋的结构、布局、出口等实际情况制定疏散方案,内容包括疏散计划、疏散路线、疏散顺序、疏散方式和时机、疏散警报等。

5. 保障措施。包括应急知识教育与演练,教职工应急处置能力培训,疏散通道与疏散场地准备(如疏散通道和场所应设立醒目的标志和路线标识),通讯、广播、照明等物资准备,意外情况处置措施(如有师生被压埋或重伤,有较严重的火灾、实验室的化学物品泄漏等)等。

(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与应急避险知识教育要点

1. 地震避险知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地震大小和远近的识别方法地震烈度及其识别方法地震震感识别方法地震预警信息识别、震时避险方法震后疏散方法。

2. 地震避险知识教育形式

2.1 课堂教学。可开设专题课堂教学或纳入安全课堂教学中,也可结合自然课、地理课等相关课程,开展地震避险知识课堂教学;

2.2 课外活动。包括:办黑板报或墙报,开办讲座,观看展览、影视和录像,网上作业、虚拟互动,举办地震避险主题教育活动等;

2.3 体验活动。开展地震避险、自救演练,在相关培训基地、体验场馆等进行地震避险体验活动。

九、人员密集场所地震避险能力建设要点

(一)基本要求

1. 人员密集场所地震避险的目标为:提升地震避险管理水平,保障公众人身安全,减轻地震危害。

2. 人员密集场所地震避险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组织实施地震避险准备,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做好震时避险和震后疏散工作。

3. 人员密集场所应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地震避险管理机制,完善相关制度,配备必要的地震避险设施和器材。

4. 人员密集场所管理人(包括承包、租赁或者委托经营、管理的人员)应明确自身及该场所产权单位的地震避险责任,逐级建立并落实地震避险责任制,确定各级地震避险责任人和地震避险管理人。

5. 人员密集场所管理人应与当地应急、地震等管理机构建立联系制度。

(二)避险职责

1. 建筑安全职责

人员密集场所的产权单位应保证建筑的抗震设防和避险设施符合相关的标准。

2.场所管理职责

管理人应保持建筑的抗震性能和避险设施完好,及时消除相关隐患,并履行下列职责:

2.1 明确场所所属部门地震避险责任人;

2.2 制定地震避险管理制度;

2.3 定期组织开展地震避险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2.4 制定地震避险预案,并适时修订;

2.5 定期组织地震避险演练;

2.6 组织、指挥人员避险,维持公共秩序。

(三)避险准备组织指挥机构

1.人员密集场所地震避险责任人担负地震避险的指挥职责,组织开展地震避险准备以及震时避险和震后疏散等工作。地震避险管理人对地震避险责任人负责,负责地震应急避险的具体工作。

2.含有多个人员密集场所的单位宜成立地震避险指挥机构。地震避险指挥机构由地震避险责任人、地震避险管理人、部门责任人等组成,具体职责包括:

2.1 下达启动场所避险通知;

2.2 组织实施震时躲避、撤离和震后疏散;

2.3 报告被困人员情况,请求协助救援,并配合救援队实施人员搜救等相关工作;

2.4 接受与传递当地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关于抗震救灾的各项指令;

2.5 平时组织实施避险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避险预案要点

1.基本概况。场所的性质,隶属关系,职工人数,建(构)筑物的结构类型、容纳人数及抗震设防等级,疏散通道、避险缓冲区、避难场所、疏散场地,避险应急物品存放地点,次生灾害源的类型和位置等基本情况。

2.地震避险管理责任制。场所及所属各部门、岗位的地震避险责任人、管理人的职责及组织指挥机构的组成及职责等。

3.震时避险方案。根据地区的地震背景、场所的具体情况和服务的人群特点等因素,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避险方法,制定避险方案。

4.震后疏散方案。根据疏散人数及其人员特点和建(构)筑物结构的具体情况制定震后疏散方案,包括震后疏散的程序、地点、路线、顺序、方式、时机、警报和疏导用语等。

5.地震避险准备计划。包括地震避险宣传教育与培训演练,避险设施、通讯、广播、照明等准备工作。

(五)避险设施管理

1.建筑物内应结合消防设施设置疏散通道,疏散通道应符合GB-50016和GB-50099的要求。

2.建筑物内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或设置避险缓冲区。下列区域可以作为避险缓冲区:

2.1 建筑中抗震性能相对较强的结构单元;

2.2 屋顶为轻型结构或网架结构、且无吊灯或天棚等可能因为地震而掉落物件的建筑单元;

2.3 经专门评估后确定的区域。

3.疏散通道、避险缓冲区可参照消防标志及其设置要求设置相应的指示标志。

4.地震避险设施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4.1 确保疏散通道、避险出口的畅通;

4.2 在使用和营业期间,不应锁闭疏散门;

4.3 禁止占用、堵塞疏散通道、楼梯间和避险缓冲区;禁止在疏散出口、疏散通道上安装栅栏、卷帘等影响疏散的物体;

4.4 平时需要控制人员出入或设置门禁系统的疏散门,应有保证疏散畅通的可靠措施;

4.5 地震避险缓冲区标志、避险疏散标志应完好、有效,不应被遮挡,并应定期维护;

4.6 建筑内部装修不应改变疏散门的开启方向或减少避险出口、疏散出口的数量及其净宽度,影响避险疏散畅通;

4.7 对地震时可能塌落的女儿墙、装饰构件、广告牌等应采取拆除或其他避险防护措施;对场所内悬挂、吊挂的灯具或物品等,应采取可靠的固定措施。商店内的柜台或货架等,宜与地面、梁、柱等构件牢固固定;

4.8 发现建筑物及设施、设备等存在地震避险隐患时,应及时消除。

(六)宣传教育与培训演练

1.人员密集场所应针对本场所的特点对员工进行经常性的地震避险教育,并根据情况采用设置宣传栏、发放宣传品等不同的方式向公众普及地震避险知识。

2.人员密集场所每年至少应单独或结合其他灾害,组织员工举行1次地震避险培训演练,帮助员工熟悉地震避险预案、避险设施、避险物品存放点、地震避险方法及自身职责等。

3.培训演练的内容应包括:

3.1 灾害识别练习。包括地震大小和远近识别、震感强度识别、地震预警信息识别等。

3.2 避险培训演练。包括避险缓冲区、疏散通道、疏散路线、出入口位置、疏散场所、避险物品存放点等的识别;震时避险和震后疏散方法和要求与疏导用语应用;岗位与责任等。

3.3 应对次生灾害培训演练。包括熟悉电源、气源阀门所在位置和断电、断气操作方法、要求,各种灭火和逃生器材的使用方法以及躲避浓烟或烈火伤害的方法和要领。

3.4 人员密集场所可在日常工作中,结合放学、散场等环节,模拟撤离和疏散演练。

3.5 开展演练时,应采取完善的安全措施。

 

1.四川省地震预警管理办法

2.防震减灾基本知识与技能大纲

3.关于进一步推动全社会用好地震预警信息的通知

4.四川省地震预警应急处置指南

5.中小学校地震避险指南GB-T33735-2017

6.人员密集场所地震避险GB/T30353—2013

7.地震预警信息发布规范DB51/T3283—2025

 

  附件:

地震预警宣传资料

序号

名称

类别

概述

1

<地震知识一卡通-地震预警是怎么回事>

挂图

介绍地震预警原理

2

QQ全城助力<地震预警>用户操作指南

长图

介绍QQ开通地震预警信息服务

3

手把手教你如何使用手机接收地震预警信息

长图

介绍通过手机APP、微信、支付宝等方式开通地震预警信息服务

4

一图读懂-四川省地震预警管理办法

长图

<四川省地震预警管理办法>介绍

5

<防震减灾基本知识与技能大纲>及释义

长图

介绍防震减灾基本知识与技能大纲

6

中小学生地震应急避险系列主题挂图

挂图

介绍中小学校地应急避险要点

7

吹爆全网的地震预警是什么黑科技

短视频

(时长3分26秒)

介绍地震预警原理

8

地震预警早知道

短视频

(时长3分26秒)

介绍地震预警原理、地震预警信息获取方式、紧急避险指南

9

地震预警-支付宝

短视频

(时长1分9秒)

介绍支付宝开通地震预警信息服务

10

神奇的竹子-元宇宙地震预警大冒险

短视频

(时长6分6秒)

介绍地震预警原理、紧急避险指南

11

手机微信地震预警信息设置

短视频

(时长30秒)

介绍手机微信开通地震预警信息服务

12

说震事儿-地震预警看我眼(色)形式

短视频

(时长4分51秒)

介绍地震预警服务信息"四色"含义、紧急避险指南、地震预警终端测试

13

地震预警信号来了,我们怎么办

短视频

(时长7分1秒)

介绍地震预警服务信息"四色"含义、紧急避险指南、学校预警避险示范

14

主题班会优秀作品-学习防震减灾知识 关键时刻能救命

短视频

(时长14分32秒)

介绍地震预警服务信息"四色"含义、紧急避险指南、学校预警避险示范

15

主题班会优秀作品-防震减灾 安全同行

短视频

(时长14分32秒)

 

16

主题班会优秀作品-地震知识 拼图游戏

短视频

(时长14分32秒)

 

 

 

 

共有1页 当前第1页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主办:中共攀枝花市东区委员会  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政府

承办:攀枝花市东区电子政务建设服务中心  联系电话:0812-2237455

网站标识码:5104020005   ICP备案编号:蜀ICP备2021023010号   川公网安备:51040202000167号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