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2 来源:东区发改局 阅读次数:
(2024年2月27日在东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攀枝花市东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孟昆
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东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4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在区委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的监督与支持下,全区上下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市委、市政府对东区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突出加快创建全国百强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工作引领,深入实施区委“一一三五”总体工作思路,认真执行区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一)2023年目标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为571.02亿元,增长(同比,下同)6.7%,超过年初预期目标(6.5%)0.2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0.2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低于年初预期目标(10%)4.2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0.3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超过年初预期目标(8.5%)0.1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0.8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6%,超过年初预期目标(9%)1.6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0.1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4%,低于年初预期目标(7%左右)3.6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0.5个百分点。
——全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9.55亿元,超过年初预期目标(9亿元)0.55亿元。
——城镇新增就业6426人,超过年初预期目标(6000人以上)42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9%,完成年初目标控制在4.0%以内。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致力建机制、抓落实,共富实践迈出新步伐。
顶层设计基本成型。出台《加快创建全国百强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行动方案》,明确打造改革探索的县域范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先行阵地、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区域高地等六大目标,实施产业提档升级、做大综合财力、城市更新等七大行动。配套制定七个工作推进以及三个组织保障的工作方案,推出重点任务、向上争取、改革事项、重大项目“四张清单”325项任务,并开展定期调度和督查通报。
体制机制加快完善。着力构建科学系统、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的共富工作体系,成立以区四大班子和园管会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小组+工作专班+保障专班”“1+7+3”全覆盖责任落实体系[1]。制定了清单责任、协调推进、协作共富帮带、资金争取、督查监督等机制,出台专项考评细则,与四川共同富裕研究智库、晏阳初研究会就共富课题研究、人才培育、人力资源共享等方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重点领域稳步破题。聚焦关键重点,凝练提出42项特色任务清单,示范打造阿署达村、新源路社区、恒德社区等共同富裕基本单元,恒德社区纳入全市共富现场会参观点位。在“幸福东区”APP开设共同富裕专栏,全面总结推广东区共富经验成效,被国家媒体采用共富信息47篇、省级媒体采用59篇,汇编形成共富经验材料24篇,其中5篇初步纳入全市第一批实践案例。
2.致力稳经济、保增长,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经济运行企稳向好。坚持“周监测、月调度、季盘点”,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荣获2022年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高效精准完成“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省级综合试点创建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准备及单位清查工作。精准落实助企惠企政策,减免退缓企业税费超20亿元,争取铁路运价优惠0.89亿元(含攀钢),为24户企业争取到水电消纳示范区电价优惠0.26亿元。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新增“个转企”104户、“小升规”61户,全区市场主体达37343户。
项目建管质效双增。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促投资、稳增长的主抓手,动态储备“四个一批”项目211个、总投资580亿元。成功争取各类上级资金15.08亿元,徐家沟铁矿地下开采、阿署达及马家田尾矿库生态环境导向综合开发项目纳入省级重点项目,攀枝花阿署达体育公园、攀枝花市东区燃气管道等老化设施更新改造等16个项目获得中央、省预算资金和专项债券资金支持3.98亿元。强化服务协调和要素保障,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全流程、全生命周期提速增效,全区10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5.7亿元,废旧资源综合利用等25个项目竣工投产,水处理生产线等39个项目加快建设。
市场消费加快恢复。积极培育消费新场景,金瓯广场、中央铭城等完成提升改造,中环天地、花城生活广场等“夜东区”新地标成效显著,太谷广场、万达广场全年入驻50余家攀西首店。紧盯季节性消费热点和重要节假日,策划推出“2023四川欢乐元宵节攀枝花分会场活动”等促消费活动320余场,拉动消费超9亿元,吸引客流量近30万。波浪式实施文旅促消费活动,策划推出“嗨兔迎春”、“有一种周末叫清凉攀枝花”系列主题活动。成功举办CBA男子篮球邀请赛、英雄联盟城市英雄争霸赛全国总决赛,实现“竞技”+“文旅”跨界融合。参加四川省首届街舞大赛,荣获二等奖。全年接待游客575.7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9.88亿元。
3.致力促转型、优结构,产业发展集聚新优势。
工业支撑强劲有力。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工程,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050.4亿元,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22.6%、21.4%。实施区级重点工业项目14个、总投资约264.5亿元,钒钛磁铁矿尾矿提钛、减排提质增效技改等项目竣工投产,100兆瓦余热余能利用发电二期工程、超细粒级钛尾矿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高效回收等项目加快建设,攀枝花南方炼油厂全面盘活工作有序推进。加快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东区钒钛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工信部2023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四川省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现代服务业质效双增。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45.93亿元,同比增长6.1%。制定《东区“2023服务业发展年”工作方案》,采取“清单制+责任制”推进任务落实,34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1.67亿元。积极谋划“阿署达尾矿坝片区商旅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一批体验式项目,推出“暖暖花城休闲游”“暖暖花城亲子游”两条旅游路线,攀枝花市东区康养文旅住宿接待体系升级工程、炳二区足球公园等项目竣工投用,兰尖工业旅游基地荣获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阿署达星空露营地提档升级成“星空”矩阵IP[2]。推动密地-龙密物流组团初步纳入攀枝花“一枢纽四组团”物流发展空间布局[3]。
农业农村振兴发展。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967万元、同比增长3.8%,其中,粮食产量0.1万吨,增速与上年持平,生猪出栏14459头、增长1.5%。持续扩大特色农产品规模,推广种植特色作物3000余亩,稳步推进牛油果基地、蓝莓基地、生态养殖、辣椒种植等产业项目。整合村(社区)闲置资源,组建省内首个镇级集体经济综合发展平台公司,全面带动居民增收,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1.2亿元。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组织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沙坝村生产用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
新兴产业提速发展。“水光氢储”协同发展步伐加快,东区国有闲置资源分布式光伏、望江片区既有建筑节能升级改造零碳建筑、银江水电站、攀钢光伏+钒电池“源网荷储碳”示范应用等项目深入实施,渡口集团氢燃料电池汽车顺利投用。“互联网+协同制造”深度融合,新增上云企业50户,成功纳入四川省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试点名单,“钛融易”钒钛产业互联网平台入围工信部区块链典型应用案例,“攀钢矿业5G远程采矿项目”成为全省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攀钢集团生活公司预制菜生产基地项目建成投产。
4.致力抓改革、强创新,发展潜能得到新释放。
重点改革稳步推进。搭建“纪企”共建直通平台,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持续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审批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压缩86.46%,全程网办事项占比89.43%,一次办事项占比100%。着力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处置批而未供土地4300余亩,整理低效及欠款企业46家,涉及土地面积880余亩,获评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区。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业务重组,累计布局传统及新兴项目11个。推进慈善地域名片综合试点,在文华社区成立全市首个社区慈善共富基金。
创新动能积厚成势。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家、总量达到25家,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51家,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78亿元,技术合同认定额突破9亿元。持续推进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全国科普示范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