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政府网站欢迎您!   
中文版 | 繁體版 |  登录 |  注册 
热词: 三个圈层 发展规划

【十三五】东区“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

时间:2017-07-14 来源:东区科知局  阅读次数:

  东区“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

  (2016-2020)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东区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必须以创新促转型、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也是东区全面建设“五个东区”,奋力到2017 年, 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0 年,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攻坚时期和关键时期。为加快建设“区域科技中心”,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水平,特制定东区科学与技术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十二五”科技发展回顾

  (一)发展情况

  “十二五”以来,东区围绕“建设区域科技中心”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通过强化政府引导扶持,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科普事业等措施,科技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1、区级科技投入稳步增长。2011年至2015年,区级年度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收入的比例从0.93%提高至1.1%。出台并完善了《东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东区科技创新奖励资助办法》,设立区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和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扶持激励,为东区科技事业的持续较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创新服务体系成效明显。一是辖区内科技研发检测平台不断丰富和升级,现拥有国家钒钛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国家级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省级高钛型高炉渣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联盟1个,市级太阳能应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个,四川省钒钛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拥有攀枝花钢铁研究院冶金产品检验实验室、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干热河谷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太阳能技术集成及应用推广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攀枝花市钒储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攀枝花市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等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钒钛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高钛型高炉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攀枝花市冶金辅料工程技术中心、攀枝花市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等9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层次、多学科的研发平台建设,为攀西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钒钛新材料、特色机械制造等重点产业的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提供强力支撑。二是重视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东区目前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有东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攀枝花钒钛新材料产业孵化器、君诚光伏产业孵化园、攀枝花电子商务产业园4个孵化器,为科技型企业的入孵构建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三是建立东区重点产业发展专家库。根据东区产业发展特点,组成了10多个领域的100余名专家的东区重点产业发展专家库,为推动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四是积极与四川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南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攀枝花学院、绵阳九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促使东区科技型企业研发的钛铁系列合金、直接还原铁、钒钛刹车鼓、太阳能自动跟踪器、钒电池太阳能提灌系统等高科技拳头产品不断涌现,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五是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力度,通过与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和知识产权专业代理公司合作,努力促进专利申请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近五年来,东区地方累计申请国家专利977件,年均增幅达23.58%,授权专利累计435件。六是积极加强科技型项目调研、筛选、培育和组织申报,努力争取各种无偿资金扶持。“十二五”以来,地方企业共123个科技项目荣获国家、省、市科技部门科技专项资金支持达2152万元。

  3、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截止目前,东区企业十九冶集团、钢城集团、攀钢设计研究院、攀研技术、顺腾集团、金勇工贸、志林科技、大盛世纪新能源、长森磁电、鼎好太阳能、天誉检测、鼎星钛业、瑞天环保、瑞通制冷等14家企业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另有攀阳工贸、环业冶金渣等9家企业成为省级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实现提档升级。纯钛卷热连轧关键工艺技术研究、钒氮合金复合包芯线、含钒钛大节距履带板系统集成技术研究、钒钛微合金渣浆泵产业化优化研究、环保型干式振动料及其制备方法、钛白废酸低温真空浓缩、钒钛微合金钢磁选机、低总钛高铁钛比钛液制取钛白粉新方法及其产品等重大科研成果顺利实现了产业化,2015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30亿元。环境科技能力建设的基础进一步夯实,注重企业环保科研成果项目的扶持,积极帮助企业争取环境保护科技项目资金,促进环保项目的实施。

  4、全民科学素质有效提升。将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014年5月底成功创建全省科普示范区。全区已建成壁挂式科技馆、科普活动中心、科普图书室、科普电影队、标准化科普画廊100余个。截止目前,全区共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科普示范社区3个,省级科普示范社区2个,市级科普示范社区13个,市级科普示范学校7个,省级农技协1个,省级农村科普示范基地1个,市级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农村科普带头人2名,省级农村科普带头人1名。区、街道(镇)两级每年开展科技之春、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大型活动10余次,开展科技下乡和“科普进社区”活动20余次。成功举办两届“东区全民科学素质家庭知识大奖赛”、连续承办四届“全市青少年电脑机器人大赛”,15名中小学生、9名教师、4所学校获得攀枝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2012年四十中小学生参加在新西兰举办的亚洲机器人锦标赛荣获两项金奖,实现了攀枝花电脑机器人竞赛在世界级大赛上金奖零的突破。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创新能力总体水平还不高。东区地方产业层次较低,主要以采选矿加工业为主,太阳能、生物产业刚起步,钒钛新材料、机械制造、信息技术、二次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实力还不强。企业综合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水平尚需提高。二是东区工业发展的瓶颈增大科技工作难度。近年来,东区受土地、规划、环保等各种瓶颈因素制约,引进的工业企业较少,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更少。三是近年来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偏弱,辖区企业对实施新项目、开发新产品和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性有所降低。四是相关配套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重点产业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缺乏、解决生产关键问题的高技能人才缺乏,优秀人才引进难,留不住,相关激励机制还不完善。

  二、“十三五”科技发展形势分析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迈进了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经济发展进入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全面创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中国制造”、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省已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四川实现“两个跨越”目标的“三大发展战略”之一,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作为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的关键驱动力;我市正处于老工业基地持续发展振兴期、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关键期、产业升级与城市转型阵痛期的叠加阶段,目前,全市正大力实施“三个加快建设”“三个走在全省前列”以及“四区驱动”战略,建设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长江上游经济带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综合改革试验区等为东区创新发展提供新动力;东区也已进入推进“两个率先”宏伟目标的决定性阶段,现实要求东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推动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东区加速构建川滇交界区域性科技中心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和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为推动东区在全市实现“两个率先”宏伟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第三次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原则。着力提高全社会自主创新、协作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立足于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等推动东区科技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2、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东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环境保护科技能力、产业转型升级等建设,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作为发展方向,集中力量开展有优势领域的应用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实现科技支撑引领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3、坚持开放合作原则。结合东区比较优势,大力加强对内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广泛集聚各种优势科技资源,通过技术嫁接、合作研发、战略联盟等多种途径,不断积累创新能力。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界,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和参与科技事业发展,打造区域科技中心。

  4、坚持政企联动原则。强化政府的组织、协调和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强项目资金、政策环境、科技服务等多方扶持措施,建立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投入主体、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创新成果应用主体。

  (三)发展目标

  1、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到2020年,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

  2、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到5000人以上,高技能人才达到1万人以上。全区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0%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件。

  3、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力争新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个;新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5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3个。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器达到8家,其中,省级孵化器2家,在孵企业超150家,累计毕业企业达100家以上。

  4、创新产出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规模达到200亿元,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8户,创新型企业12户。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创新驱动,壮大产业发展支撑

  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1)科技服务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新业态,搭建科技服务平台,鼓励科技企业发展云服务、数字消费、文化创意、科技检验检测、科技中介服务等,推进科技服务的网络化、定制化、智慧化,积极推动产业创新升级。积极开展科技金融创新试点,探索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以服务大企业为基础、服务中小企业为特色的生产性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风险资本、金融信贷等参与、支持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开展知识产权质押、技术成果入股试点,鼓励相关商业银行为科技型企业服务。积极扶持和培育科技中介,加快培育行业协会、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无形资产评估、知识产权代理等市场中介组织,营造公平竞争、市场为导向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咨询机构、钒钛产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创业资金、担保资金等形式推进科技孵化产业发展,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开展测试技术标准研制与应用,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观测、分析、测试、检验、计量、标准、认证等一站式服务模式研究,多元化、多层次协同服务模式研究,特色农产品、钒钛材料、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公共安全等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撑平台建设,质检中心、检测实验室及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

  (2)信息服务产业。开展网络技术集成和业务创新应用示范,研究开发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信息服务,加快工业软件应用和产业化进程,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研发及装备制造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引进专业化信息服务公司,为工业企业提供产品协同设计、网络化制造、质量检测、工艺指导、行业数据库共享、企业ERP、人才培训等公共信息服务与技术支持。

  (3)现代物流产业。利用好丽攀高速公路东区段出口等交通资源,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钢铁、钒钛等产业物流发展,加快密地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改造提升倮果散货物流中心,承载装卸、运输、仓储、分拨、交易、展示、信息处理、金融服务、货运代理等功能。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引导专业性、大型现代物流企业进驻园区,促进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提高物流服务的社会化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4)康养旅游产业。开展阳光康养医疗健康服务模式与标准规范研究、老年人及慢性病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研发及示范、面向医疗健康的政府监管综合服务平台研发及示范、阳光康养旅游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特色阳光康养产品开发,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及示范应用。创新发展阳光康养旅游,促进养老、养生、医疗卫生、康体运动、休闲度假等业态融合发展。

  (5)文化创意产业。开展文化资源数字化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文化旅游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文化传播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苴却砚、钛及钛合金工艺品等文化艺术品交易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

  2、全力推动工业提档升级

  (1)采选矿业。依托大量的资源存量,加大表外矿、废弃矿、贫矿和低品位矿的开发力度,回收利用尾矿资源。以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推动攀钢集团国家资源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建设,加快钢城集团、亿丰瑞、丰源等企业对钒钛磁铁矿资源开发和深度综合利用,支持企业提升技术装备水平,重点突破低品位矿高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高技术含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

  (2)钛产业。加快自主创新和技术装备的引进,扩大产业规模,推进三废的资源化利用。突破攀西矿制取富钛料、高钛型炉渣提钛、氯化法钛白、硫酸法钛白、高效选钛等关键技术。围绕钛原料、钛白粉、钛加工材三大领域,重点发展高档及专用钛白、金红石钛白、钛锭、钛板、钛带、管材等深加工制品,以及钛铁、钛硅等钛系列合金,氯化法钛白、碳化钛、碳氮化钛、纳米钛白等,加快打造全流程钛工业基地。

  (3)钒产业。进一步加快钒领域研究和开发应用,加快建设钒产业关联产品研发制造基地,扩大传统冶金用钒制品的优势,突破钒清洁生产及高效提钒关键技术。大力推进新产品开发,实现钒功能材料领域突破。重点发展钒电池及电解液、电池级固体硫酸氧钒、钒氮合金、高纯氧化钒、钒铝合金、氮化钒铁、高钒铁、氧化钒薄膜、精细化工钒制品、钒基储氢合金粉、钒催化剂、钒功能材料等钒系列产品开发应用,推动钒清洁生产技术实现产业化,研究开发钒在医药方面的应用产品。

  (4)特色钢铁及机械制造产业。继续扩大攀钢钢铁产品市场占有率,积极鼓励其他企业发展延伸产品,接续延伸下游产业链条。加快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改造传统钢铁冶炼工艺,大力发展钒钛磁铁矿非高炉冶炼技术。加快铁道用钢、机械制造用钢、建筑用钢、汽车用钢、电器用钢、能源石化用钢、工模具用钢和国防及航空航天用钢等钢铁产品研发。积极开发工程机械配件、含钒钛铸件、汽车零配件、冶金备品备件和选矿配套设备等特色产品,并支持企业向整机制造专业化发展。

  (5)新兴产业。推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以太阳能产业、钒储能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重点培育以新型钒钛材料、3D打印钛材料、钪、镓、铟、锗、镉等稀贵金属、高档冶金粉体材料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加大节能环保装备开发,积极开发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的综合治理设备。

  3、发展现代复合农业。进一步创新东区农业发展模式,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为抓手,推进农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推动产村相融互动发展。以“小农业、大产业”思路,重点发展高效精品种植业,强化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示范应用,推进精细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融入病虫害生物防治、花期调控等科技手段,打造特色水果基地和特色园艺种植栽培,发展专合组织,加强农产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创建1-2个无公害和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精品农业示范区。打造节水灌溉、无土栽培、立体种植等高效农业产业项目,推动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新建农产品采摘、农事体验DIY、创意农业展示、家庭农场、产业文化、民俗文化等农业体验园;推动建设攀西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园。

  (二)完善创新体系,提高区域科技实力

  1、加快完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一是加快千亿园区打造,积极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园区生产型企业调整至江北,与五道河片区、弄弄坪片区以及攀密片区合并开发为江北工业经济带,将流沙坡园与马家田片区逐步调整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集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智库和未来城市工业的大脑,着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开发科研、职教等功能。二是鼓励建设多角度、多层次、社会化、市场化的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器,有效整合人才、金融、场地、资金等资源,集中力量打造攀枝花钒钛新材料产业孵化器、攀枝花电子商务产业园、君诚光伏产业孵化园、东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孵化器平台,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积极争取纳入省、市孵化器建设试点工程。建立一批以创新创业活动中心(俱乐部)、创业场、创业沙龙为代表的创业苗圃,建立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包括孵化大楼、孵化工场、孵化园区等)和“孵化+创投”、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器,加快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园,逐步形成“创业苗圃(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阶梯型孵化体系。三是依托完成股改后成立的攀枝花创新创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各方力量,共建共享多元化的孵化器、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检测中心、工业园区及金融服务网络。四是完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强化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充分利用省科技文献平台攀枝花分平台,攀枝花市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特色数据库等科技创新平台,实现公共创新资源开放共享。

  2、深化科技体制创新。一是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组织方式,产业目标明确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全部由企业牵头、政府引导、联合高校、院所实施。二是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建立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的机制,政府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主要负责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监管。三是建立前期资助+后补助的财政科技投入模式,逐步提高后补助资金在财政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四是积极支持攀枝花学院深入推进省级“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试点,完善科技人员创新激励机制和创新成果收益分配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在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合理流动。

  3、大力促进协同创新。一是加强与省大学科技园联盟、深圳清华研究院、昆明理工大学、四川钒钛产业技术研究院、攀研院、攀枝花学院等院所和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建立完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市场双向互动机制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促进科研院所、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流动转化;二是创新科研组织形式,构建学校与政府、科研院所、企业之间共同参与的政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集成多方科研力量,探索“企业需求+院校研究”运行模式,实施联合攻关,共同争取和承担一批重大科研项目,推出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创新能力。三是支持攀钢、钢城集团、十九冶和地方重点企业加强自主研发、合作研究、引进吸收等全方位的技术创新,集中力量针对钒钛、特色钢铁、机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特色农业、电子商务、阳光康养等产业领域方面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瓶颈。

  4、积极完善环境保护技术创新体系。一是支持环保技术创新。支持科研机构和有关单位开展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组织开展污染防治科技攻关,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环境保护科技进步。二是协助指导环境保护重大技术的研发、开发与示范,推广应用环境保护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三是加强无废、少废、节能、节水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开发符合国情、区情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加强环境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研究。四是支持环境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支持鼓励辖区科技服务业中的相关企业和机构(检验检测类、科技中介服务类),在环境保护产业类、农村污染控制类、城镇污染控制类、重点行业污染控制类、共性和关键技术类的服务项目,积极帮助争取上级科技研发资金,开展技术研发、推广应用。

  (三)培育创新主体,夯实科技发展基础

  1、激发科研机构创新活力。一是鼓励企业、相关科研院所、高校自主或联合组建各类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等各类技术研发平台,重点推进高速重载钢轨开发工程实验室、钛钢联合实验室、四川省太阳能利用技术集成工程实验室、攀西试验区科技创新中心、攀枝花学院科技综合大楼、四川钒钛技术交易中心、成都市“科创通”平台攀枝花分中心等项目建设,开展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二是大力支持辖区应用型科研院所改制,鼓励其与地方以科研成果、社会资金、科技人才共建实体,如共建科技园区、科技型企业、技术中介组织、科技创新平台等,充实企业科技创新资源。三是支持民营科技企业、民间非盈利研发组织以及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功能定位清晰、需求导向明确、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组织。

  2、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实施“创新型企业发展计划”,集聚和整合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资源,以项目投资补助、贷款贴息、财政奖励等方式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成长速度快、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从天使投资、创业抚育、政策性贷款到企业上市的投融资协同机制,通过引荐创业投资、支持上市和发债以及直接匹配产业发展资金等多种方式,解决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的资金“瓶颈”。二是根据各类企业的特点和发展阶段需求,给予全方位、多层次的引导和支持。以打造自主创新品牌为目标,引导和鼓励企业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承担重大科技计划和产业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活动,参与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围绕关键技术建立专利态势分析和预警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培育本地知名品牌。逐步形成以大型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柱、中小型科技企业蓬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三是推动企业开放合作。建立包括创业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园区、技术交易市场等技术转移体系,培育技术创新产业联盟,解决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的体制“瓶颈”。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内外有实力的大集团、科研机构交流合作,鼓励多种形式的联合攻关;支持引导企业共同参与重点发展下游产业和深加工应用。

  3、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一是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人员离岗或兼职到在东区企业开展创新创业工作或在东区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并享受人事、工龄、工资、职称、成果收益等相关政策待遇。二是建立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围绕我区重点产业领域发展,采取“培养一批、引进一批”的工作思路,推行“人才+产业”、“人才+课题”开发模式,积极引进带着项目、技术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实现项目与人才的有效对接;通过项目合作、共建研发机构等产学研联合形式,引进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参与我区创新发展,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善于攻坚克难的创新人才队伍。三是优化完善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探索知识产权入股、期权奖励、技术有偿转让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加大科技人员股权激励力度。加大对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补贴力度,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自主创新人才激励体系。

  4、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一是推进科普示范基地建设,支持我区科普场馆的提升改造,形成科技馆、青少年科普活动站、企业院所开放等多类型科普基地。建设完善社区、村科普宣传站(点)、科普远程教育接收点等,开展公益性科普服务。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捐助或投资建设科普设施,赞助或举办公益性科普活动。二是强化科普资源共享。支持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免费开放,构建科普资源创新和共享平台,推动科研机构、高校向社会开放科研设施,引导支持科普服务机构采取市场运作方式,加强产品研发,拓展传播渠道,开展增值服务。三是加强科技培训和科普知识传播。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针对各类人群的创新方法、管理技能专题培训,支持各类传统媒体、新媒体开展科普传播服务,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月、创新大赛等群众性科普活动,持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协调。加强辖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协调领导小组,负责辖区推进双创工作的决策、协调和推进。明确责任分工,狠抓落实。加强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持续增加科技投入。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探索建立东区产业扶持基金和创新创业孵化专项基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新创业,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金融资金、民间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活动,促进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积极对上争取科技项目、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有力推动科技规划顺利实施。

  (三)实施科技人才战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竞争、中介服务、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以规模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企业的合作,创新高端人才“柔性”流动方式,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引进核心技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辖区科研院所和高校改革,推动科技人员兼职取酬、保留身份转岗转化科技成果和离岗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等建立灵活多样的创新型人才流动与聘用方式。加大对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引导和补贴力度。

  (四)优化创新环境。加大财税部门对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补助贴息、减免税费等政策落实力度。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项政策,重点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抵扣等政策的落实。强化对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积极探索高新技术成果与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创新主体权益。大力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形成全社会尊重科学和技术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共有1页 当前第1页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主办:中共攀枝花市东区委员会  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政府

承办:攀枝花市东区电子政务建设服务中心  联系电话:0812-2237455

网站标识码:5104020005   ICP备案编号:蜀ICP备13018730号   川公网安备:51040202000167号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