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23 来源:幸福东区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如何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与好奇心,让科技创新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12月21日,2024年四川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学术年会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当天,在攀枝花市花城外国语学校报告厅,来自省内12个市(州)、159所中小幼学校的180余名代表及科技教育机构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四川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未来方向与创新路径。
年会上,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带来了《面向未来的青少年科学教育》主旨报告,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前沿的科研成果,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前国内外青少年科学教育的现状与挑战,强调了科学教育在培养未来创新人才中的核心作用。
“科学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对青少年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育。”武向平阐述道,“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科技挑战与机遇。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科学素养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因此,科学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青少年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
武向平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育界的共同努力。学校应构建开放、包容的科学教育环境,鼓励青少年大胆提问、勇于尝试,同时提供丰富的科学资源和实验平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则需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和教学能力,成为青少年科学探索道路上的引路人和伙伴。
“听了武向平院士的主旨报告,我深受启发,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揭晓答案。”来自江安县职业技术学校的王泽燕老师对记者说。
院士主旨报告结束后,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旭东带来了学术讲座——《如何上好一节科学课:人工智能引领科技创新教育》,他站在科技与教育的交汇点,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为科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与可能。
“人工智能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讲座上,郑旭东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展示了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实现个性化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水平,获得最适合的学习资源和路径。
“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科学课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成为了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合作的过程。”郑教授表示,创建沉浸式学习环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科学场景中,亲身体验科学现象,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总认为科学课就是讲解知识、做实验,但郑教授的讲座让我意识到,科学教育可以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自四川省平昌中学的罗继全老师对记者说。
在《从理念到实践: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与路径》学术讲座上,清华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教育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特聘专家,工学博士龚超结合相关政策和国内外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现状,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重要性。他强调:“人工智能教育不应局限于编程和技术应用,而应更注重于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与感知,以及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成都教科院附属龙泉学校的黄忆红老师对记者说:“听了龚超博士的讲座后,我深受启发。我意识到,我们作为教师,在中小学阶段推广人工智能教育时,不能仅仅满足于教会学生编写几行代码或操作几个软件,更重要的是要激发他们对人工智能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讲座提到的那些实践路径和案例,让我感受到了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的巨大潜力,也让我更加明确了今后教学的方向和重点。”
除了学术活动,晚上还举办了“新时代科技教育梦”—科技辅导员创新沙龙,我省的高级、中级科技辅导员在沙龙上积极交流心得、分享创新经验,并探讨科技教育的新理念与新方法。大家纷纷表示,此次年会不仅拓展了他们对青少年科技教育认识的广度,更加深了对新时代科技创新的理解。他们期待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共同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事业迈向新的高度。更为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创新实践提供了具体而实用的指导。
共有1页 当前第1页
主办:中共攀枝花市东区委员会 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政府
承办:攀枝花市东区电子政务建设服务中心 联系电话:0812-2237455
网站标识码:5104020005 ICP备案编号:蜀ICP备2021023010号 川公网安备:51040202000167号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