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25 来源:幸福东区 阅读次数:
9月20日下午,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农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郑毅“流窜”在东区银江镇双龙滩村5社的一个山头上,仔细观察“落户”山头的牛油果、咖啡、巧克力黑柿、蛋黄果、黄金山竹等热带作物树苗,“前期试种了100多亩,有20余个品种,许多热带水果品种是从海南、广西等地引进的,如果种植试验成功,攀枝花水果这个‘大家庭’将有更多成员加入。”
当下,一座山头“居住”了20多种热带水果,长势良好。
“这是村、校、企三方合作共建,一个集产、学、研于一体的热带作物试验基地。”郑毅说,它承载的不仅是热带水果引进后的培育与生长,更是当地经济作物生产模式、品种结构等改良与升级的探索与尝试。同时,也是攀枝花学院农学院学子等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地之一。
高校试验基地为何选址双龙滩村?郑毅用“双向奔赴”一词形容。
郑毅讲述,攀枝花学院提供的试验基地规模及资源有一定限制,农学院众多学子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试验的实际需求更多,一个规模更大、物种更加多样性的实训基地是当前及以后都需要的。
面对这一难题,双龙滩村刚好能很好地“破题”。
双龙滩村村委会副主任石正兵介绍,在村里,通过资源整合、环境修复等工作,村里刚好有一片整理出来、适宜进行作物种植利用的土地资源,多达500多亩。区域内,也建了蓄水池,通了自来水,作物生长的水源有保障。
一边是需求,一边是供应,合作一蹴而就。
“基地需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寻求了第三方企业,进行道路、灌溉等设施设备建设安装。”郑毅说,2023年8月,三方协议签订,基地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
基地建设步入正轨后,攀枝花学院农业科研试验专家工作站、干热河谷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热带作物栽培及繁育试验基地)、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农业科学学院)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校外实践基地、攀枝花攀西职业学院现代农业系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校外实践基地等牌子就挂上了。
今年4月份,第一批、20多种热带作物树苗“落户”基地。“这些树苗都是我们在学院基地内繁育并移栽到这里的。”
第一批试验种植的热带作物里面,以牛油果和咖啡试种为主。
“攀枝花地区有多年牛油果种植的历史,它很适应当地环境气候。”郑毅说,按照牛油果种植技术成熟的地方来看,单株牛油果产值能达到2000多元,但因技术原因,攀枝花地区目前种植的牛油果产值远未达到这个水平,“它是水多了不行,水少了也不行,种植技术要求很高,我们选了哈斯、艾丁格等10多个牛油果品种试种,除了选出更适应当地生长的品种外,产量也是我们研究的目标之一。”
“我认为,牛油果是攀枝花地区继芒果之后,可以大规模种植的热带水果之一。”郑毅表示,从市场上分析,目前国内市场上牛油果的供应主要还是靠进口,种植发展的空间非常大。
在基地内,今年4月份种下的牛油果树苗有些已经长至一米多高。记者注意到,每两株果树之间的距离约有四五米宽。
“等到了合适的时机,每两株牛油果树之间将种植咖啡。”郑毅说,咖啡也在攀枝花种植过,也非常适宜本地生长,市里面也提出了发展咖啡产业的布局,这次试种,他们试种了瑰夏、德热399、德热132等新品种,“这是一种探索,牛油果属乔木,长得高大,可遮阴;咖啡属灌木,植株较矮,最关键的是,咖啡是半阴性植物,每天有两三个小时的光照时间就差不多了,牛油果与咖啡套种,是比较好的‘搭档’,高矮互补,能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值。”
除了牛油果、咖啡外,郑毅和他的团队在基地内还种植有蛋黄果、黄金山竹、巧克力黑柿、脆蜜金柑、钦蜜百香果等品种。与此同时,为了提升本地热带水果的品质和增加品种多样性,郑毅还积极与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园艺学院、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攀枝花学院客座教授凌鹏保持密切交流合作。“他们那边从全球各地引进的品种,经过技术研究和本地种植经验验证后,想办法引进适合在攀枝花种植的品种。”郑毅说:“如果成功的话,攀枝花将成为热带水果的‘后花园’。”
用郑毅教授的话来说,通过对不同热带水果的种植研究,摸索经验,形成可大规模种植的推广技术,进而促进热带作物当地产业化发展,这是他们建立基地的初衷。“把基地建成一个种质资源圃,不仅研究种植技术,更期望能实现热带作物的品种保存与资源备份。”郑毅说。
对于人们比较热衷的榴莲、椰子等热带水果,郑毅表示,因气候差别,攀枝花并不适宜种植。“除了水果,我们也引进了海南黄花梨、缅甸柚木等木材品种,目前均已种植成活,期待他们在攀枝花‘茁壮’生长,成为可用之‘材’。”
对来攀求学的许多学子而言,这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可以深入研究热带作物的生长与种植技术,可以探索许多未知的领域……或许将来的某一天,这里将会成为许多学子的“毕业论文”,也将成为许多学子学习经验、实现创新创业的摇篮地。
在基地建设如火如荼的时候,双龙滩村也在进行着“双向奔赴”。
石正兵讲述,目前村里的农作物以芒果为主,但近些年来,芒果市场行情波动较大,村中产业的发展也需要一些“新鲜血液”,来促进产业更迭,引导村民发家致富。基地的建设,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充满了期待。
石正兵说,基地建设,需要用工时,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阶段性就业,增加收入。而基地试种成功的品种,村子有先天引种种植的优势,“地理、气候与基地几乎一样,他们成功了,我们可以就地转化,迅速发展产业了。”
同时,石正兵等人也在谋划一个长远的发展计划。
“我们村的村民多为傈僳族,民俗文化丰富。”石正兵说,当基地建成后,学生们来实践,游客来参观,如何抓住这个发展机遇,是大家思考得最多的。“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民俗文化的发掘,辅以特色农业,观光、旅游、采摘、体验等融合发展是大有可为的。”
未来,可期!
共有1页 当前第1页
主办:中共攀枝花市东区委员会 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政府
承办:攀枝花市东区电子政务建设服务中心 联系电话:0812-2237455
网站标识码:5104020005 ICP备案编号:蜀ICP备2021023010号 川公网安备:51040202000167号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