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06 来源: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阅读次数:
尊敬的李翔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重视和解决东区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建议》(第90号提案)收悉,您的建议和想法对我区教育发展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我们将依据您的建议,努力做好东区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工作。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整合利用江北片区公办学校,整合后的江北学校规模更大,教育资源更加集中,解决生源不足、教师不足等问题
(一)东区教育资源现状。东区现有区属学校(园)27所,其中幼儿园3所、小学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2所、初级中学1所,高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32039人,在校学生、在园幼儿共31585人,其中小学生18230人,初中生9634人,高中生3721人,在园幼儿454人。现有教学班737个,其中小学435个教学班、初中226个教学班、高中76个教学班。
(二)东区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已经开展的工作。按照《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教育局关于攀枝花市“十一五”中小学布局规划的通知》(攀办发[2006]72号)和《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政府关于报送东区学校布局调整方案的报告》(攀东府[2006]26号)精神, 2006年,我区完成了市第二十九中小学校与市第二十中小学校的合并;撤销了红旗坡、弄弄沟、密地三所村小。2007年,撤销了市第二十二中小学校,其中,初中部并入市第十六中学校,小学部并入市第十六小学校;撤销了市第十五小学校,分流到市第十三小学校和市第十六小学校;市第十六小学校搬迁到市第二十二中小校校址继续办学。2008年,完成了东区高中教育资源整合,将市第十四中学校、市第十五中学校、市第十六中学校的高中部撤并,成立新的市第十五中学校,采取“一校两址”办学。2009年,撤销了市第十三小学校,整体并入市第十六小学校。初步实现了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的目标。2010年,撤销了市第七小学校,整体并入市第二十一中小学校。2011年,撤销了市第十七小学校,整体并入市第二十四中小学校。2007年新建了市第四小学校;2012年新建了第四十中小学校,并入市二十五中小教育集团,更名为市二十五中小炳三区校区;2014年9月市第三十九小学校投入使用,并入二小教育集团,更名为二小龙珠校区,改扩建的市二十七中小于2014年9月投入使用,并于2014年6月将市二十七中小、市十五中初中部整合到市十九中小教育集团,市二十七中小更名为市十九中小教育集团小攀枝花学校,2015年6月撤销黄冈实验学校,2015年12月撤销市第八小学整体并入市二十中小学校;2016年6月撤销市第十一小学整体并入银江中心校,撤销银沙坝村小,2017年撤销市第十四小学、市第十六小学整体并入市第十六中学;撤销市第二十六中小学校,小学部并入市第十二小学,初中部并入市第十七中学校;2019年6月撤销市第十二小学校,并入银江中心校作为办学点。初步实现了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的目标。
(三)东区中小学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攀枝花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按照“先生产、后生活”的建设意见,企业学校在布局上犬牙交错。企业学校移交后,经过多年的调整取得了巨大成绩。近几年,随着旧城改造的加速、主城区容量的扩大,人口结构和分布也将发生变化,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老工业片区(江北片区)教育资源相对过剩。随着旧城棚户区改造的推进,大部分江北片区人口向炳草岗片区尤其是炳二区、炳三区转移,东风、向阳村、五道河作为工业发展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逐年减少,学生人数急剧下降。二是学校占地面积较小,生均占地面积不达标,学校与学校之间距离较小,导致一些学校缺乏再发展的空间,优质教育资源得不到扩展。三是新城区和江南城区生源数量大幅增长,学校新建滞后,学位紧张,教育资源紧缺,公办幼儿园和公益性幼儿园严重不足。同时,新建小区学前教育不配套,炳三区公办幼儿园仅有1所。
(四)东区教育资源布局优化思路。2019年5月,我区组织区教育和体育局制定了《攀枝花市东区2019-2021年中小学布局优化思路》,并上报了市教育和体育局。在此方案中明确了调整目标、调整原则和调整内容,对每一个片区的教育资源进行了分析和规划,在今后三年内(2019-2021年),采取“撤、并、合”等措施,优化资源配置。对江北片区交通便利、教育教学质量较好的优质学校进行改扩建,在新城区按照规划推进新学校建设,通过集团化办学提高办学效益;积极推进新建小区规划幼儿园“三同步”工作,实现教育布局由分散低效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为东区教育的持续性健康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关于持续增加优秀教师对江北学校的支教力度,增加支教的数量和频率,加大对支教工作的奖励和补助问题
(一)根据下发的《关于印发〈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定期交流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攀东教〔2015〕46号)文件精神,我区组织区教育体育局制定出台了《边远学校在岗教师交通和生活补助实施办法(试行)》,为边远学校在岗教师每月发放300元—500元的交通和生活补助,切实减轻了在边远学校正常工作的教师和交流到边远学校工作的教师的经济压力,从而稳定了教师队伍。目前,东区有定期交流人员229人,其中有13人享受了边远学校在岗教师交通和生活补助。
(二)为切实解决区属教师支教难的问题,结合东区中高级教师职数紧张、教师职称晋升压力大的实际情况,区政府通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于2018年8月30日制定下发了《攀枝花市东区教育体育局关于认定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支教经历的通知》(攀东教体〔2018〕73 号),对全区中小学教师支教经历进行统筹调整。在继续执行《攀枝花市教育体育局关于同意东区调整部分学校作为职称评定区属对口支教学校的批复》(攀教体人〔2017〕5 号)文件的同时,进一步调整了教师支教经历的认定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支教困难的问题。目前,东区有支教人员 67人。
(三)今后,我区区属学校布局如有调整,我们将及时给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争取支教相关政策。如上级主管部门对职称评审的支教规定有新的政策出台,我们将严格执行,希望您能理解。
三、关于财政资金对教育的支持,应改变过度集中于部分优秀学校的现象,加大对江北校区、华山校区的支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东区结合实际制定了《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攀东府〔2016〕78号),明确“对农村不足100人的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对城市不足500人学校按500人核定公用经费;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按照每生每年6000元标准补助公用经费。”2019年,区财政还安排专项资金为攀枝花市第五小学校补充特殊教育相关设备设施。
近年来,区政府在财政支出的增长远远高于收入增长,收支矛盾异常尖锐的情况下,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并对边远薄弱的小规模学校予以倾斜。
四、关于调整教育局的考核内容,增加对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的考核事项问题
在省、市、国家对教育的督导评估中,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状况都是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我区在2013年作为四川省首批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区),接受了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获得好评;2014年顺利通过了国家级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近几年来,教育部也一直在对我区教育资源配备的均衡状况进行指标跟踪。
感谢您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我们通过全面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促进东区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健康发展,努力把东区建设成具均衡化、现代化、品牌化优势的“绿色教育发展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11月12日
(联系人:陈冬兵 区教育和体育局局长,电话:13882313216)
共有1页 当前第1页
主办:中共攀枝花市东区委员会 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政府
承办:攀枝花市东区电子政务建设服务中心 联系电话:0812-2237455
网站标识码:5104020005 ICP备案编号:蜀ICP备2021023010号 川公网安备:51040202000167号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