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中后期开发建设攀枝花工业基地,各路建设大军汇集境内,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为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境内各大企业(单位)自力更生开办幼儿园和中、小学校。东区成立,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区党委和政府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辟多种办学渠道,基础教育迅速发展,形成具有新兴工业城市特色的办学格局,即由区属、市属及大企业办学相对独立的教育系统组成,以企业办学为主。80年代中期,区委、区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办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健康发展。1985年基本普及初等教育达到国家一类地区标准,1992年成为全省第一批实现“普九”县级单位之一,1996年又启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至2000年境内幼儿入园率达98%以上;小学完成率达99.78%,毕业率100%;初中完成率达99.6%, 毕业率99%;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8.6%(要求达到90%), 境内各中学共向大专院校输送新生1.4万余人。同时发展中等专业技术教育, 为市内企事业单位输送各类适用人才近5万人。攀枝花大学为地方兴办的全日制综合大学, 已有10个系19个专业, 在校学生5000余人; 还有各类广播、函授等成人高等教育分院(站)招生1.2万余人。
第一章 基础教育
建区初期,境内的基础教育主要由市政办学,攀钢、攀矿、十九冶三大企业办学及公社办学等相对独立的教育系统组成。1978年以后增加东区直属学校。1985年基本普及初等教育达到国家一类地区标准。1989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制定并积极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1992年实验教学验收合格,先后被省教委、省政府命名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区、普及实验教学合格区,成为全省首批实现“普九”县级单位之一。1994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区政府专为银江乡投入180万元,提前完成农村“普九”任务。至此辖区内共有普通中小学校86所,其中高中11所、初中28所、小学47所,教职工459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在校学生巩固率99.87%,东区成为全国第一批“双基”合格县(区)之一。1996年区委、区政府适时提出东区基础教育巩固“普九”成果,进一步实现“全市一流、全省领先”的目标。9月正式启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1999年小学完成率达99.78%(不含市直),毕业率为100%;初中完成率达99.60%(不含市直),毕业率为99.03%,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期间境内学校调整,2000年辖区内共有中小学校59所,其中,小学37所、普通中学22所,中小学教职工共3200余人,在校中小学生共3.7万余人。已建成省级校风示范学校9所、市级校风示范学校25所、省级绿色环保学校2所、国家级绿色环保学校1所。东区先后被省教委确定为四川省28个素质教育实验县(区)之一和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验区。
第一节 幼儿教育
一、发展简况
1964年5月,十九冶开办境内第一所幼儿园。1965年12月,攀矿二井巷公司机关创办托儿所,是境内企业兴办的第一所托幼机构。1972年6月市革委在大渡口办幼儿园1所,招收1岁半至6岁幼儿近百名,是境内市政办的第一所幼儿园。1973年东区成立时,辖区内有市政办和企业办幼儿园60余所,幼儿教育事业已初具规模。1979年12月,东区成立托幼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妇联主抓托幼工作。1980年境内已有幼儿园约80所,在园幼儿约6200人,教职工约910人。1981~1983年企业办幼儿园发展到约100个,幼儿约13000人,教职工约2100人。1984年6月,密地街道居民孙莉个人开办境内最早的民办幼儿园。198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请示的通知》后,东区根据市教委规定,调整管理体制:幼儿教育的行政领导由主办单位负责;幼儿教育工作中的规划、师资、协调等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解决。1990年贯彻执行国务院《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国家教委《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全区幼儿园登记注册和验收发证。1992年境内幼儿园尚有33所,其中市直属2所、区属2所、企业办25所、社会力量办4所。在园幼儿(含学前班)9000余人,幼儿教师400余人。1993年对未达标的23所幼儿园进行验收,9所取得合格证,全区幼儿园合格率达到62%,幼儿入园率达89.5%,幼儿教师合格率80%。1994年区教育局组织幼儿园长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并到成都、德阳、乐山参观考察全省示范幼儿园。是年调查幼儿教师合格率达93%,超过市规定指数3个百分点;幼儿入园率达90.8%,超过市规定指数1.1个百分点;幼儿园合格率达86%,超过市规定指数1个百分点。1998年“三率”分别增至96%、98.7%、97.5%。至2000年境内共有幼儿园53所,其中政府办4所(市属2所、区属2所)、企业办25所、社会力量办学24所。在园幼儿7500余人,教职工800余人。区属幼儿入园率98.7%,幼儿园合格率96%,幼儿教师合格率97.5%。东区已形成政府、企业、集体、个人多渠道办园,以企业、社会力量办园为主的幼儿教育格局。
2000年东区幼儿园情况表
表23-1-1
项目 名称 |
建园 时间(年) |
校园面积(平方米) |
班级(个) |
幼儿 人数(人) |
教 职 工 人数(人) |
办 园 性 质 |
主管部门 |
|
占地 |
建筑 |
|||||||
人民街幼儿园 |
1972 |
2401 |
3800 |
10 |
400 |
34 |
政府办 |
市政府行政处 |
攀枝花幼儿园 |
1988 |
3036 |
5576 |
9 |
500 |
37 |
政府办 |
市教育局 |
二街坊幼儿园 |
1979 |
1161 |
1068 |
7 |
400 |
31 |
政府办 |
东区教育局 |
东区机关幼儿园 |
1989 |
665.8 |
330.34 |
3 |
80 |
11 |
政府办 |
东区教育局 |
五道河幼儿园 |
1970 |
2272 |
1433.82 |
4 |
192 |
19 |
企业办 |
攀钢生活服务公司 |
地垄井幼儿园 |
1970 |
2100 |
1742 |
7 |
270 |
31 |
企业办 |
攀钢生活服务公司 |
烂泥田一幼 |
1978 |
352 |
425 |
3 |
135 |
12 |
企业办 |
攀钢生活服务公司 |
倮果二幼 |
1978 |
294 |
1940 |
3 |
60 |
8 |
企业办 |
攀钢生活服务公司 |
烂泥田二幼 |
1980 |
201 |
1340 |
3 |
133 |
14 |
企业办 |
攀钢生活服务公司 |
瓜子坪一幼 |
1980 |
6233 |
4500 |
14 |
801 |
59 |
企业办 |
攀钢生活服务公司 |
红花田幼儿园 |
1980 |
920 |
550 |
5 |
221 |
21 |
企业办 |
攀钢生活服务公司 |
攀研院幼儿园 |
1980 |
1450 |
930 |
2 |
49 |
9 |
企业办 |
攀钢生活服务公司 |
马家湾幼儿园 |
1981 |
4350 |
1147 |
4 |
127 |
13 |
企业办 |
攀钢生活服务公司 |
向阳村幼儿园 |
1982 |
2000 |
2657 |
10 |
452 |
47 |
企业办 |
攀钢生活服务公司 |
钢花幼儿园 |
1982 |
145 |
670 |
3 |
55 |
130 |
企业办 |
攀钢生活服务公司 |
枣子坪一幼 |
1982 |
145 |
670 |
5 |
248 |
22 |
企业办 |
攀钢生活服务公司 |
烂泥田三幼 |
1982 |
729 |
1223 |
4 |
103 |
16 |
企业办 |
攀钢生活服务公司 |
倮果一幼 |
1982 |
260 |
260 |
1 |
15 |
4 |
企业办 |
攀钢生活服务公司 |
南山幼儿园 |
1983 |
625 |
2768 |
7 |
255 |
21 |
企业办 |
攀钢生活服务公司 |
东风幼儿园 |
1985 |
992 |
2058 |
8 |
369 |
32 |
企业办 |
攀钢生活服务公司 |
瓜子坪托儿所 |
1985 |
650 |
590 |
3 |
113 |
12 |
企业办 |
攀钢生活服务公司 |
枣子坪二幼 |
1986 |
1865 |
1752 |
4 |
213 |
19 |
企业办 |
攀钢生活服务公司 |
密地幼儿园 |
1986 |
894 |
1752 |
6 |
297 |
26 |
企业办 |
攀钢生活服务公司 |
马鹿青幼儿园 |
1987 |
879 |
558.88 |
3 |
81 |
12 |
企业办 |
攀钢生活服务公司 |
攀枝花幼儿园 |
1987 |
1460 |
1638.12 |
7 |
286 |
28 |
企业办 |
攀钢生活服务公司 |
瓜子坪三幼 |
1987 |
2135.8 |
547 |
3 |
108 |
14 |
企业办 |
攀钢生活服务公司 |
瓜子坪二幼 |
1991 |
1888 |
1064 |
3 |
104 |
14 |
企业办 |
攀钢生活服务公司 |
大渡口幼儿园 |
1994 |
1438 |
2949 |
9 |
390 |
34 |
企业办 |
攀钢生活服务公司 |
十九冶幼儿园 |
1975 |
1652 |
2090 |
3 |
88 |
7 |
企业办 |
十九冶教育处 |
密地孙莉幼儿园 |
1984 |
345 |
200 |
3 |
110 |
7 |
社会力量办 |
东区教育局 |
电业局幼儿园 |
1991 |
350 |
300 |
4 |
91 |
6 |
社会力量办 |
东区教育局 |
东区街办二幼 |
1991 |
300 |
110 |
2 |
50 |
5 |
社会力量办 |
东区教育局 |
市供销社幼儿园 |
1992 |
500 |
370 |
5 |
190 |
13 |
社会力量办 |
东区教育局 |
银江利民幼儿园 |
1994 |
400 |
350 |
2 |
40 |
4 |
社会力量办 |
东区教育局 |
银江私立幼儿园 |
1994 |
400 |
300 |
2 |
40 |
3 |
社会力量办 |
东区教育局 |
华山村幼儿园 |
1998 |
400 |
400 |
3 |
120 |
7 |
社会力量办 |
东区教育局 |
东区小太阳幼儿园 |
1998 |
400 |
300 |
3 |
63 |
3 |
社会力量办 |
东区教育局 |
七色花幼儿园 |
1998 |
250 |
140 |
2 |
46 |
3 |
社会力量办 |
东区教育局 |
东区育苗幼儿园 |
1998 |
400 |
260 |
3 |
80 |
4 |
社会力量办 |
东区教育局 |
银江镇中心幼儿园 |
1998 |
140 |
140 |
3 |
50 |
6 |
社会力量办 |
东区教育局 |
东区小伙伴幼儿园 |
1998 |
350 |
350 |
3 |
70 |
4 |
社会力量办 |
东区教育局 |
小博士幼儿园 |
1999 |
85 |
85 |
2 |
45 |
2 |
社会力量办 |
东区教育局 |
贝贝婴幼园 |
1999 |
400 |
400 |
3 |
56 |
3 |
社会力量办 |
东区教育局 |
新蕾幼儿园 |
1999 |
130 |
120 |
2 |
53 |
3 |
社会力量办 |
东区教育局 |
蓓蕾幼儿园 |
2000 |
350 |
290 |
4 |
67 |
7 |
社会力量办 |
东区教育局 |
东区红花幼儿园 |
2000 |
450 |
400 |
3 |
70 |
6 |
社会力量办 |
东区教育局 |
东风商场幼儿园 |
2000 |
550 |
500 |
3 |
62 |
3 |
社会力量办 |
东区教育局 |
晓音幼儿园 |
2000 |
200 |
200 |
3 |
70 |
5 |
社会力量办 |
东区教育局 |
金贝贝幼儿园 |
2000 |
300 |
200 |
3 |
85 |
4 |
社会力量办 |
东区教育局 |
密地金贝佳幼儿园 |
2000 |
370 |
300 |
3 |
72 |
5 |
社会力量办 |
东区教育局 |
东区红孩子幼儿园 |
2000 |
330 |
200 |
4 |
110 |
8 |
社会力量办 |
东区教育局 |
佳林幼儿园 |
2000 |
420 |
400 |
3 |
86 |
6 |
社会力量办 |
东区教育局 |
百货公司幼儿园 |
2000 |
400 |
300 |
3 |
60 |
5 |
社会力量办 |
东区教育局 |
二、教育保健
各幼儿园教材原由教师自编,作业课时和教学内容不统一。1978年参用人民街幼儿园编写的《幼儿园各科(五科)教学大纲》。1979年贯彻教育部《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四川省教育厅汇编的《幼儿园工作手册》及1981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招收3岁至不满7周岁的儿童入园,按年龄分别编入小、中、大班。幼儿园和学前班开设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以及儿童游戏、晨间活动。同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每学期开展“游戏体育竞赛”、“教师、幼儿、家长运动会”、“幼儿智力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增强幼儿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科学性,改变幼儿教育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重视直观教学,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注意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创造精神。1993年6月29日,东区召开首届幼教现场会,交流教研稿件58篇,18篇评为优秀。二街坊幼儿园曾文华的《试谈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一文在市幼教年会和省年会交流,分获一等奖和三等奖。
各幼儿园注意幼儿保健工作,每年对幼儿进行全面体检,根据幼儿的体质状况及生长发育的需要,制定合理的幼儿食谱;按科学原则开展幼儿体育锻炼,安排适当的户外活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2000年为防制流行病,首次对全区集体和个体幼儿园1200余名幼儿统一进行体检。
三、幼儿园选介
人民街幼儿园 位于炳草岗人民街。1972年6月市革委在大渡口创办机关幼儿园,招收1岁半至6岁幼儿近百名,由教师自编教材,自制教玩具。1978年9月由大渡口迁至炳草岗红星街新园址,更名市政府幼儿园。1979年8月再更名为人民街幼儿园,由市政府行政处管理。当时教室、办公室和幼儿寝室面积2056平方米,室内活动场(游戏园)368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2000多平方米。有攀登架、转椅、滑梯、摇船、儿童电瓶车、电动大风车和光控玩具等游乐设施及大型玩具,有收录机、电视机、录像机、钢琴、风琴、电子琴等教学设施。1981年获市“模范幼儿园”称号和省“托幼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85年有教职工26人,其中幼师毕业生20人、中师毕业生1人、卫校毕业生1人。1996~1998年市政府投资1100多万元重新修建人民街幼儿园,建筑面积3800多平方米,有室内游泳池、资料阅览室、大型多功能玻璃钢玩具、充气玩具、海洋球池、弹跳床等。2000年开设教学班10个,在园幼儿400余人,教职工34人,其中幼教高级教师19人、一级教师6人、二级教师3人。
二街坊幼儿园 位于炳草岗二街坊。1979年3月, 东区开办炳草岗二街坊托儿所,由区妇联代管。占地面积1161平方米,建筑面积1068平方米。同年6月正式招收幼儿120人,分成大、中、小、托儿4个班,有教职工22人,其中中专学历3人、高中2人、初中13人、高小4人。1980年3月更名为渡口市炳草岗二街坊幼儿园,1981年9月交东区文教局管理。1987年4月更名为攀枝花市炳草岗二街坊幼儿园,至2000年有教学班7个,在园幼儿400余人;教职工31人,其中幼教高级教师11人,市青年骨干教师1人,大专以上学历14人(本科学历3人、双专科学历1 ),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区文教局接管后,教学管理逐步走向正轨。1982年起每年参加市、区组织的幼儿教学观摩活动。1984年市教育局在该园选定教学研究实验班,加快幼教工作改革步伐。1990年推行“班主任组合制”,实行“点名上岗,优化组合”,调动全体教师积极性。1994年开展“幼小衔接”实验课题研究及舞蹈、英语、美术、手工等特长教学。1996年东区教育局命名为示范幼儿园,负责组织辖区大型观摩课和教研活动。同年开展英语教学实验。2000年开展幼儿快速识字教学实验,由中国汉字研究会确定为“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实验园”;由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实验研究中心认定为“小蜜蜂英语实验基地”。学校获各类奖励20余次。
攀枝花幼儿园 位于炳草岗建设街。1988年9月市教育局创办攀枝花市建设街幼儿园。占地面积3036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有大、中、小4个班,在园幼儿116人;教职工18人,其中大专学历2人、中专学历12人、小学高级教师1人。1991年列入首批省级“示范幼儿园”。1993年11月更名为攀枝花幼儿园。至2000年建筑面积达5576.8平方米;有大、中、小9个日托和全托班,在园幼儿500余人;教职工37人,其中学前教育专科及其以上学历者25人;中教高级1人、幼教高级教师10人;特级教师1人、骨干教师7个(省级2人、市级5人)。
攀枝花幼儿园遵循“保教立园、科研兴园、特色强园”的办园理念,发挥政府办园的骨干、示范作用,进行“综合主题教育”、“活动区教育”、“电化教育”、“游艺操”、“双语教学”、“校园网络教育”等多项特色化教育教学活动,吸引省内外同行来园观摩学习近万人次,培训幼教师资6800余人次。1996年在全市率先开展儿童智力学具教学,受到中央教科所的重视和认定。2000年12月,《利用儿童智力学具对幼儿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央教科所总课题组的子课题,经专家组评估验收通过结题鉴定。同年《攀枝花幼儿园艺术教育研究》被定为市级重点课题。
攀枝花幼儿园先后接待过日本铜锣艺术团、老挝中央民俗乐团、国际论证会代表、驻京中外记者、二滩外国友人的参观访问;幼儿表演节目多次参与攀枝花市大型文艺活动;幼儿美术作品参加国际、国内比赛获金奖10人次、银奖41人次、铜奖91人次;幼儿体操获全国比赛二等奖1次、省特等奖4次、一等奖4次。至2000年获国家、省、市集体奖励100余次、教师个人获各级奖励200余次。其中1993—1997年获省幼儿教育目标管理优秀奖3次,1997年评为四川省幼教先进集体,1999年获中央教科所“幼儿园学具教学研究课题实验基地园”、省文明单位、市十佳职业道德标兵单位称号,2000年获省巾帼建功示范岗称号。
密地孙莉幼儿园 位于密地。原乐山市通江小学附属幼儿园教师孙莉(女),1984年退职迁来渡口市密地定居。见邻居幼儿常在渣子堆、铁路边玩耍,既不安全又得不到学前教育,决定个人开办幼儿园,利用边角余料做桌椅、黑板,用硬纸板、火柴盒、瓶盖做教具,挤出自家一间宿舍做教室。1984年6月开园仅有4个幼儿报名,每人每月交费7元,至10月入园幼儿达到30多人,是东区境内第一个民办幼儿园。后逐渐为家长所了解,规模逐步扩大。2000年在园幼儿110人,教师3人,学历达标率100%。
#_PAGE_BREAK_#第二节 小学教育
一、发展简况
1935年境内阿署达设有私塾1所。1938年新建干打垒土掌房5间开办小学,是为境内最早开办的小学。建市以后,境内各大企业相继创办小学。学校常无固定校舍,设备极其简陋,学生在席棚里、树荫下上课。至1970年境内新建东方红学校、炳草岗学校等中学附设小学部。1972年又陆续新建大渡口小学、四十九公里小学等。1973年东区成立,辖区内小学分别由市政和企业的教育部门管理;银江公社、前进公社的2个中心完小、14个村小、15个教学点由区委宣传部管理。1974~1980年先后新建五十四公里小学、炳草岗第一小学、炳草岗第二小学、炳草岗第三小学、华山小学、五十一公里小学,配套设施较完备,在市区的小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79年1月,东区教育局接管市教育局移交的5所小学(四十九公里小学、五十四公里小学、大渡口小学校、炳草岗第一小学校、炳草岗第二小学校),在校学生4807人,教职工279人。1983年9月,根据市政府关于单位所属学校教学业务归口管理的规定,共有8所小学由区教育局代管。1984年8月大渡口小学撤销,学区内小学生均由攀钢教育处大渡口小学招收入学。1985年辖区内有小学校(部)51所,其中攀钢16所、攀矿10所、十九冶7所、西昌铁路分局2所、西南电业管理局1所、雅砻江木材水运局1所、市计经委下属企业2所、市交通局下属企业4所、市直属2所、区直属6所。教学班719个,教职工1706人,在校学生29776人。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99.8%,在校生年巩固率99.7%,毕业率96%,初等教育普及率99.8%。同年12月东区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工作经省、市检查验收达到国家一类地区标准。1986年1月经市经济委员会、市教委、东区文教局、市木材加工厂协商决定,市木材厂子弟校移交东区文教局管理。1987年11月经省、市普教复查验收,全区毕业率98.1%、普及率100%、入学率 100%、巩固率100%。办学条件达到“一无七有”(无危房、班班有教室、有课桌凳、校校有篮球场、有音乐室、有办公室、有阅览室、有宿舍及食堂),47所小学达到一类地区标准,4所小学毕业率达到二类地区标准。1987年以后辖区内各系统相继建立教育督导室,制定《中、小学办学水平督导评估方案》,构建起基础教育现代教育管理督导评估系统,攀钢教育处实施省科委重点软科学课题《基础教育现代化管理系统工程》。1992年经省教委、省政府验收合格,东区被命名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区”。教育部门办学、企业办学及乡、村办学成为东区普及小学教育的三种基本办学形式。1994年1月,东区“普九”工作通过国家教委检查验收,成为全国首批实现“普九”的544个县(区)之一。3月随行政区划调整,四十九公里小学、五十一公里小学成建制移交仁和区;仁和区将银江乡中心完小1所,非完全村小6所、教学点3个成建制移交东区。12月经市区两级政府检查验收,确认银江乡达到“普九”标准。1995年11月,市政府在银江乡召开全市农村“普九”工作现场会,对东区“普九”工作进行第三年复查验收。1996年在省、市教委联合检查组的验收中,辖区小学校全部达标并获得证书。1997年区直属4所小学被市教委命名为“校风示范学校”,炳草岗小学被省教委命名为“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并被确定为四川省对外宣传学校。2000年境内共有小学37所,其中政府办12所(市属1所、区属11所),企业办25所。在校学生1.7万余人,专业教师1217人。区属小学入学率100%,辍学率0.48%,毕业率、完成率均为100%。
2000年东区境内小学情况表
表23-1-2
学校名称 |
建校 时间 |
学校所在地 |
班数(个) |
学生 人数(人) |
教职工人 数(人) |
主管部门 |
|
攀枝花市实验学校小学部 |
1978 |
东区临江路 |
26 |
1555 |
74 |
市教育局 |
|
东区银江镇中心校 |
1961 |
东区倮果 |
8 |
390 |
35 |
东区教育局 |
|
攀枝花市五十四公里小学 |
1974 |
东区五十四公里 |
14 |
800 |
45 |
东区教育局 |
|
攀枝花市人民街小学 |
1976 |
东区人民街 |
21 |
1100 |
50 |
东区教育局 |
|
攀枝花市炳草岗小学 |
1978 |
东区炳草岗 |
35 |
2000 |
93 |
东区教育局 |
|
攀枝花市华山小学 |
1980 |
东区华山 |
17 |
1000 |
51 |
东区教育局 |
|
攀钢第十八中小学小学部 |
1965 |
东区攀枝花 |
13 |
452 |
19 |
攀钢教育处 |
|
攀钢第三中小学小学部 |
1969 |
东区密地 |
6 |
257 |
17 |
攀钢教育处 |
|
攀钢第十中小学小学部 |
1970 |
东区地龙井 |
10 |
453 |
29 |
攀钢教育处 |
|
攀钢第一小学 |
1972 |
东区长寿路 |
24 |
753 |
49 |
攀钢教育处 |
|
攀钢第六小学 |
1972 |
东区向阳村 |
12 |
455 |
39 |
攀钢教育处 |
|
攀钢第七中小学小学部 |
1972 |
东区枣子坪 |
12 |
459 |
24 |
攀钢教育处 |
|
攀钢第十九中小学小学部 |
1972 |
东区密地 |
12 |
439 |
25 |
攀钢教育处 |
|
攀钢第二十一小学 |
1973 |
东区倮果二村 |
8 |
234 |
22 |
攀钢教育处 |
|
攀钢第二十四小学 |
1973 |
东区五道河 |
11 |
384 |
31 |
攀钢教育处 |
|
攀钢第十一中小学小学部 |
1976 |
东区大渡口 |
10 |
532 |
26 |
攀钢教育处 |
|
攀钢第八小学 |
1976 |
东区冶金三村 |
10 |
342 |
24 |
攀钢教育处 |
|
攀钢第十五小学 |
1977 |
东区瓜子坪 |
25 |
1284 |
79 |
攀钢教育处 |
|
攀钢第四小学 |
1978 |
东区马鹿箐 |
7 |
162 |
19 |
攀钢教育处 |
|
攀钢第八中小学小学部 |
1978 |
东区冶金三村 |
10 |
339 |
19 |
攀钢教育处 |
|
攀钢第五小学 |
1980 |
东区新山村 |
5 |
105 |
16 |
攀钢教育处 |
|
攀钢高风小学 |
1980 |
东区弄弄坪高风村 |
5 |
95 |
18 |
攀钢教育处 |
|
攀钢第二十二小学 |
1981 |
东区倮果马家湾 |
9 |
311 |
37 |
攀钢教育处 |
|
攀钢第九小学 |
1983 |
东区南山 |
13 |
432 |
41 |
攀钢教育处 |
|
攀钢第十六小学 |
1985 |
东区瓜子坪 |
17 |
795 |
53 |
攀钢教育处 |
|
攀钢实验小学小学部 |
1987 |
东区钢花村 |
6 |
224 |
14 |
攀钢教育处 |
|
十九冶四公司小学 |
1965 |
东区东风 |
6 |
218 |
22 |
十九冶教育处 |
|
十九冶建材小学 |
1966 |
东区东风 |
18 |
800 |
48 |
十九冶教育处 |
|
十九冶机动学校小学部 |
1967 |
东区向阳村 |
10 |
282 |
23 |
十九冶教育处 |
|
十九冶电装小学 |
1968 |
东区东风 |
12 |
424 |
36 |
十九冶教育处 |
|
十九冶特种小学 |
1970 |
东区东风 |
8 |
250 |
25 |
十九冶教育处 |
2000年东区境内小学教育情况表
表23-1-3
办学 单位 |
学校数 (个) |
学生数 (人) |
毕业生数(人) |
义务教育普及程度 |
|||
入学率 % |
辍学率 % |
毕业率 % |
完成率 % |
||||
合计 |
37 |
17326 |
3559 |
100 |
0.02 |
100 |
100 |
区直属 |
11 |
5290 |
1144 |
100 |
0.48 |
100 |
100 |
市直属 |
1 |
1555 |
348 |
100 |
0 |
100 |
100 |
攀 钢 |
20 |
8507 |
1660 |
100 |
0 |
100 |
100 |
十九冶 |
5 |
1974 |
407 |
100 |
0 |
100 |
100 |
学 制 1981年以前,小学实行五年制。1982~1983年五年制与六年制两种学制并行。1984~1996年实行六年制。1997~2000年又实行五年制。期间经国家和省教育部门同意,攀钢所属小学于1991年9月实行五年制。
课程设置 1971年境内学校按省教育部门规定,小学设置政治、语文、算术、常识、政治等课程。政治课主要选学《毛主席语录》。1972年市教育局分别制定城市区学校和农村学校《学制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试行草案),城市小学一、二、三年级设政治、语文、算术、音乐、美术、军事体育6门课程,四、五年级增设常识,每周文化课不得低于26学时,学工、学农全学年20~24天。但在“文化大革命”冲击下,上述课程设置均未认真施行。1978年秋季贯彻执行教育部《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小学开设政治、语文、算术、外语(三年级开设)、常识、体育、音乐、美术8门课程,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因师资缺乏,外语课仅个别小学开设,1年后停开。1981年3月改政治课为思想品德课,算术课改称数学课,增加少量浅显的代数、平面几何知识。规定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为必设课程,其余为选开科目。1985年城镇小学开设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自然、音乐、体育、美术、唱游、劳动10门课程。1995年按国家教委《关于实行每周四十小时标准工作制后调整全日制中小学课程(教学)计划的意见》规定,开设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外语、社会、自然、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劳动、健康教育课等12门课程。
德育工作 1973年11月,全市首届三好学生代表会议以后,东区各学校响应大会倡议,积极开展“学雷锋、创三好”活动。1976年中央重颁《小教四十条》,思想教育工作逐步受到重视。1978年区属小学成立学雷锋小组320个。1979年恢复少先队组织和少先队辅导员制度,试行三好学生、先进班集体评选标准及评定奖励办法。1982年评选奖励市红领巾学校4个、先进集体9个、三好学生138人、优秀学生干部8人。1983年开展“向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学习”活动,进行国旗、国歌、国徽、版图的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举行升国旗仪式。炳草岗小学获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该校教师余康宁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同时评出市三好学生158人、优秀学生干部48人。1985年开展向对越自卫还击战战斗英雄安忠文学习及“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1988年在炳草岗小学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实验》(省教委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社会效果较好。同时贯彻四川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决定》,实施《东区小学思想品德评定暂行办法》。炳草岗小学被省委宣传部、省教委授予“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称号,该校学生杨佳获全国学赖宁先进奖章,少先队评为全国红旗大队,教师刘玲评为四川省优秀辅导员。1992年开展“两史一情”(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1993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大纲》。1994年区教育局制定《少先队日常工作管理考核办法》,组织实施国家少工委开展的“中国少年雏鹰行动计划”系列主题观摩活动,区直属4所小学给银江乡各村小捐赠学习用品9226件;组织学生6287人次观看20余部爱国主义影片;组织学生参加全省爱国主义征文大赛及历史知识大赛,征文850余篇,其中人民街小学学生张雁涵获省征文一等奖。东区文教局获全国“爱我中华、爱我家乡”优秀组织奖。1995年开展“攀枝花精神”教育活动,人民街小学成为全市首批命名的《贯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德育报社》授予东区教育局“全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组织工作”特等奖;五十四公里小学少先大队被全国少工委命名为“雏鹰大队”。同年在区属学校推出“我能行”体验教育,学生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增强。1996年以“德育一体化”为主,拓宽德育渠道,东区4名学生被全国少工委授予“好少年”称号。1997年开展迎香港回归系列活动。同时城乡学校结成“手拉手”联谊学校10所,“手拉手”小伙伴600多对,向贫困学校捐款达5.5万余元,捐衣物、书籍、用具达7.9万余件。1名少先队员被省少工委命名为“十佳少年”。同年12月,银江中心校在市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迎回归、颂祖国、爱攀枝花”班级歌咏赛中获二等奖。1999年开展丰富多彩的迎澳门回归活动。10月16日,华山小学、五十四公里小学、人民街小学参加全市少先队建队五十周年鼓号队比赛,分获一、二、三等奖。12月炳草岗小学四年级学生袁莫泓、彭俊程拾得人民币5000元交学校送还失主。2000年评选市三好学生26人、市优秀学生干部14人,人民街小学、炳草岗小学各有1个班评为市先进班集体。华山小学“五•一”中队童欣获市“十佳少先队员”称号。
教研工作 1972年境内各学校成立教研组,组织各小学和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并举办专题训练班。要求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四认真”。1975年推广十九冶筑炉小学口(心)算、笔算、珠算“三算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汉语拼音基本式教学”。1978年各校开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难度较大,采取听课、评课、讨论交流等方式,研究教材重点难点,统一教学进度。1979年按照学生知识每课、每单元、每学期、每年级“四过关”要求,强调教师要“三钻研一掌握”(钻研教材、大纲、教学计划和掌握学生特点)、“向四十分钟要质量”。1982年提倡启发式教学,反对和废止注入式教学,加强自学能力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各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1984年推广《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方案。1986年12月东区第三届小学生数学竞赛在人民街小学举行,78名学生参加竞赛,获一等奖5人、二等奖9人、三等奖15人。其中人民街小学获一等奖3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5人。1989年3月,东区教研室承担的“思想品德中心教研组”实验课题获市教改实验成果三等奖。1990年炳草岗小学获市作文竞赛团体第一名,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竞赛团体第二名。在市思想品德优质课评比中,东区教师代表队获第一名。1992年12月区教研室承担《分步设计说写训练,完成低段作文要求》获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1993年组织六年级学生326人参加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二等奖1人、三等奖4人。1994年8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实验》在四川省第二届普教优秀教改经验成果评奖中获二等奖。同时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市教委决定部分教研成果在全市应用推广。1989~1996年,攀钢教育处承担的《解放小学教育改革实验》获省政府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1998年2月,区教研室承担《岗位制、考核制、奖惩制三位一体模式研究》获省政府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10月,东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区域实验方案。1999年3月,东区各校成立教育科学研究室,专项负责学校教改实验、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及日常教研活动的开展。5月,区教研室获四川省数学会1999年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组织奖。组织156篇范文参加“全国语文教师范文写作比赛”,获奖42人。1996~1999年,攀钢教育处承担全国教育科学“九五”部委重要课题《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素质教育区域性改革实验》,获省政府普教成果三等奖。2000年9月,在市首届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评比中,炳草岗小学教师钟莉制作的数学课件《4的加减法》和华山小学教师文旭制作的语文课件《趵突泉》分获三等奖。10月,人民街小学教师余晓梅在全省思想品德优质课竞赛活动中获二等奖。11月,在市首届小学英语优质课竞赛中,炳草岗小学教师陈杰获一等奖。同时东区教育局制发《东区小学各学科成绩及能力评定方案》,从2001年春季学期开始实施。
1979~2000年,区属小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科比赛共获奖5258人次,其中区级1649人次、市级1713人次、省级661人次、国家级1235人次。
体育卫生工作 建区前,境内小学普遍缺乏专职体育教师与医务保健人员,体育设施与卫生条件较差。1975年《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颁发后,一些学校仍有忽视体卫工作的倾向。1978年东区贯彻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体卫工作的通知》,各学校建立体卫工作领导小组,对学校体卫工作加强检查和规划,培训、充实体育教师队伍,逐步配齐校医或保健教师。各小学按教育部颁发的《体育教学大纲》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成立体育教研组,组织运动竞赛。同时建立晨检、早操、保护视力、环境卫生检查等体育卫生工作制度;课外体育活动列入课表,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1979年开始贯彻执行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体委颁发的《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草案)》和《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草案)》,采用量化形式评估学校体卫工作。1980年开始,每年举行一届区属小学田径运动会。1981年市教育局对全市43所中小学的体卫工作进行检查评比,五十四公里小学获小学组第一名。1982年按国务院新颁发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达标”工作,经市级检查验收,区属学校401名学生达到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13.9%。各校建立学生体育、卫生登记卡片,坚持两课两操,学校配备校医,每年对全体学生进行体检。同年五十四公里小学参加全市“三跳”(跳绳、踢毽、跳橡皮筋)比赛获第一名,并与华山小学在全市少年武术比赛中分获第三、四名。1984年市教育局举办全市眼保健操比赛,境内五十四公里小学、攀钢东风小学、攀矿一小均获优胜。 1985年东区五十四公里小学评为市“体卫工作先进单位”,华山小学李淑英被评为市“先进校医”。区属学校体育锻炼达标率显著提高,1989年达到75.7%。1990年东区代表队获市中小学生武术比赛第三名、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第四名,小足球获全市传统项目奖。经省、市检查,区属小学全部达到省体卫合格级标准,五十四公里小学是全市唯一的优秀级学校。1992年7月炳草岗小学儿童棒球队获全国锦标赛冠军。1994年体育锻炼达标率提高到82.96%,学生视力不良率为16%。1995年区属小学开始举行小学生体育达标对抗赛,以后每年一次。华山小学获卫生部“视力监测先进单位”称号。1996年区属学校眼保健操普及率达100%,教室采光符合率达85%,基本达到国家卫生监测标准。是年区属学校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东区被卫生部评为“国家视力监测先进单位”。1998年参加市第二十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小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并获道德风尚奖。同年11月,银江中心校在四川省第一届中小学体育教研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被评为省级优秀体育教研组。1999年,炳草岗小学参加市小学生足球比赛获第一名。2000年11月东区第五届小学生体育达标对抗赛中,华山小学、人民街小学、五十四公里小学分获团体总分一、二、三名。小学体育达标率为98.47%,在全市体育达标评比中获小学组一等奖。参加攀枝花市第二十二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小学组团体第一名。
美育 劳动技能教育 80年代东区各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开展美育和劳动教育。1982年参加全市中、小学歌咏录音评比,人民街小学评为第一名。90年代逐步开设电子琴、绘画、舞蹈、鼓号、手工制作、合唱、计算机、英语、劳技、剪纸、航模等特色课程,每周活动两次。1990年在市第二届小学、幼儿园文艺汇演中,东区代表队获团体第一名。东区少先队鼓号队、腰鼓队、体操队参加市庆祝少先队建队41周年检阅式,获团体第三名。1992 年开始,区属学校每年举行校园艺术节。1993年省、市举行“校园艺术节歌咏比赛”,五十四公里小学代表东区参赛获市一等奖、省三等奖。人民街小学、五十四公里小学评为四川省第三届艺术节先进学校。在全国小学自然智力竞赛中,东区有17名学生获一、二、三等奖。1997年人民街小学被省教委确定为《中国澳大利亚电子琴教学实验》学校,评为四川省艺术教育先进集体。1999年10月,华山小学编排的舞蹈《社庆》获市校园艺术节一等奖。同年在省第五届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探索活动中,华山小学的《植物干制标本采集与制作》活动项目获优秀奖。2000年6月,东区组队参加市车模、船模竞赛,获综合团体总分第一名、4个单项团体第一名、16个单项一等奖。在市青少年第十届车辆模型竞赛中,炳草岗小学获综合团体总分第一名,获“闪电飞龙”模型“平交跑道”和“立交跑道”两个单项第一名,另有16名学生分获个人单项一等奖。在市第十届船模竞赛中,五十四公里小学获综合团体总分第一名,获“导弹艇”模型单项团体第一名;银江中心校获“功勋号”模型团体第一名。同年11月在市第十届航空模型竞赛中,五十四公里小学、炳草岗小学分别获综合团体第一、二名,人民街小学获单项第二名。
三、小学选介
阿署达小学 位于银江镇阿署达彝族村。1935年此地即已开办私塾。1938年开办小学,有4个班,50多名学生,教师2人。1952年改为村小,学生达到90余人,教师4人。1966年更名坝塘小学,1967年新建干打垒教室13间开办完小,教学班5个,学生100余人,教师5人。1973年附设初中班1个,招生40余人(1974年停办),教师增至9人,1975年由郊区银江校区管理。1994划归东区后新建一楼一底的砖混结构教学楼,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1995年改为阿署达小学。至2000年有学生200余人,教学班5个,专任教师8人。
十九冶建材小学 位于弄弄坪。1966年9月创建,是年与筑炉小学合并,校址由东风迁至十九冶工安公司旁。2000年学校占地面积4437平方米,建筑面积2701.7平方米。有教学班18个,学生800多人。教职工48人,学历达标100%,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6人、小学高级教师36人。教师参加市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获语文课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社会思想品德课二等奖1人,英语课二等奖2人,数学课二等奖1人;学生在各级各科竞赛中获奖达100余人次。至2000年学校先后评为四川省教师技能示范学校、市校风示范学校、市德育管理先进学校、市十佳少先队,有7名教师获市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十佳辅导员、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攀枝花市五十四公里小学 位于大河北路。建于1974年,地处攀枝花供电局左侧凹地,占地面积8985平方米,场地狭小,校舍陈旧。至2000年占地面积扩展到1061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7平方米。有教学班14个,学生800余人。专任教师42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7人,小学高级教师2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优秀教师1人,省骨干教师1人,省优秀大队辅导员1人,市师德标兵1人,市骨干教师4人。
学校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视舞蹈、美术、体育、写作等个性特长培养。1992年8月,学校代表攀枝花市到北京参加全国青少年航空模型比赛,学生贺铁锋获全国第四名。1994年学校少先队获全国“雏鹰大队”称号。1996年7月,学校代表攀枝花市参加四川省青少年航模比赛,获团体第二名,学生郑琳获个人第一名。1997年开始每年举办校园三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 1998年在一年级试行“利于汉语拼音加强阅读,提高读写能力”和试用北京石景山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教学改革实验。至2000年先后评为市校风示范学校、市德育管理先进学校、省先进体育学校、省教师职业技能示范学校。
1978~2000年,学生共获奖778人次,其中国家级228人次、省级15人次、市级398人次、区级137人次;教师共奖获150人次,其中国家级16人次、省级14人次、市级24人次、区级96人次。
攀枝花市人民街小学 位于炳草岗二街坊。建于1976年,学校占地面积10600平方米,至2000年校舍建筑面积8955平方米。有教学班21个,学生1100余人。专任教师41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19人,学历本科8人、大专28人。有省优秀教师2人,市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0人。
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素质教育为目标进行《学校特色教育研究》、《中国澳大利亚电子琴教学实验》、《珠心算实验教学》等教育改革与实验,增设计算机、英语、电子琴、美术书法、舞蹈等特色课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整体教育水平持续上升。至2000年学生美术作品在全国大赛中获金牌60余枚、银牌150余枚。教师参加省优质课竞赛获一、二等奖4人次。学校先后被授予“四川省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卫生红旗单位”、“市绿化先进单位”、“市级校风示范学校”、市首批“贯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学校”、“东区教学常规管理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1978~2000年,学生共获奖1297人次,其中国家级186人次、省级220人次、市级396人次、区级495人次;教师共奖获1000人次,其中国家级72人次、省级141人次、市级285人次、区级502人次。
攀枝花市炳草岗小学 位于炳草岗临江路。1978年8月,由市委机关小学、市一中小学部合并为市炳草岗第二小学校,直属市教育局,有教学班18个,学生800多人,教职工54人。1979年1月移交东区,1982年更名为炳草岗小学。至2000年学校占地面积998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教学班35个,学生2000余人。专任教师87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56人,本科学历36人、大专33人。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先进个人)3人、省优秀教师2人、市劳动模范1人、市普教系统拔尖人才1人、市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6人。
学校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1982年6月推广普通话教学评为四川省先进集体。1984年进行电化教学实验改革;《改“注”为“导”,化“静”为“动”的看、想、说结合教改实验》;1985~1986年先后承担了全市语文、数学、音乐、自然、少先队活动等14次大型教改研究课。1986年9月参加全市数学竞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1988年实施小学生思想品德“一体化”教育改革实验方案,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被确定为省教委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至1993年先后获市教委普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省教委普教科研成果二等奖。1994年进行“质疑、释疑”教学模式初探。1995年实行计算机实验。1997年进行英语教改实验。学校重视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兴趣活动、宣讲活动、评比竞赛活动,学生王冰瑶获市首届普通话广播电视大赛一等奖,周晓获第三届全国万名好少年、好儿童奖,杨佳获全国学赖宁奖章。在迎香港、澳门回归等系列活动中,百人口风琴队、鼓号队表演分别获市第一名、学生舞蹈表演获省艺术节二等奖。参加中国新加坡少年儿童美术书法摄影比赛、四川省国际儿童画展、’98 地球环境四川国际青少年书画大赛、’99地球环境全国青少年书画摄影大赛、全国紫荆花杯书画大赛、第三届“世纪星杯”全国少年儿童书画大赛等各项赛事,共有500人次获奖。1998年获四川省校园艺术节三等奖、市首届艺术节创作奖、市校园艺术节舞蹈一等奖。
学校先后被评为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省德育先进学校、省艺术教育先进学校、省模范职工之家、省级文明单位;被确定为省体育足球传统学校、西南素质教育实验基地、四川省对外宣传学校、四川省电教实验学校。
1978~2000年,学生共获奖1500人次,其中国家级220人次、省级390人次、市级504人次、区级386人次;教师共奖获1220人次,其中国家级156人次、省级322人次、市级425人次、区级317人次。
攀枝花市华山小学 位于大河北路东方红三村,1980年创建。2000年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585平方米,活动场地3600平方米,绿化面积5658平方米,绿化率达97.3%;有教学班17个,学生1000余人;专任教师45人 ,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7人,本科学历7人、大专学历27人。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绿色园丁1人,省师德标兵1人,市“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1人、“十大杰出青年”1人、“十佳少先队大队辅导员”1人、青年骨干教师8人、学科带头人2人。
学校根据自身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育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初步实现由“启发式教学”向“参与式教学”的转变。教师张桂娟获省第三届美术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学生胡耀丹、林木获全国首届中小学机器人大赛一等奖、王嬉威评为市“赖宁式好少年”。至2000年学校先后评为全国中小学生视力监测先进学校、省绿色学校、省优育先进学校、市德育先进学校、市中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市中小学校风示范学校。
1978~2000年,学生共获奖1000人次,其中国家级581人次、省级16人次、市级353人次、区级50人次;教师共奖获280人次,其中国家级30人次、省级34人次、市级62人次、区级154人次。
东区银江校区 位于倮果。原属盐边县,1965年建市以后由金江区管辖,1974年划归郊区,1994年3月划归东区。
解放前校区境内新庄(川主庙)、弄弄坪、阿署达、双龙滩和倮果关帝庙已设初级小学,多为一师一校。解放后逐步从庙宇、土掌房搬进土木结构的瓦房里教学,各校学生50~70人。80年代开始普及小学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基本做到班班有教室,人人有简易木质课桌椅,教师有宿舍,校校有厕所、球场、围墙,简单的实验室、电教设备和音乐、体育教学设施。各校学生增至150~200人,中心学校和新庄学校均有300余人。村小办一、二年级,村完小、中心校办一至六年级;村小每班配备教师1人,村完小平均每班1.2人,中心校每班1.5~1.8人。1989年银江校区完成小学普及实验教学任务,1994年经市政府检查验收,达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标准。至2000年银江校区有小学7所,其中完小1所、非完小6所(教学点1个),共有学生800余人;专任教师60人,其中本科学历2人、大专30人、中师28人,学历达标100%;小学高级教师13人、一级教师26人、二级教师18人、三级教师3人。
银江校区以活动促教学,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开设英语、微机、美术等特长班,成立田径、鼓号、舞蹈、手工、科技等课外兴趣小组。至2000年各校“四率”指标均达100%,银江镇中心校先后被评为市级校风示范学校、省体育先进学校。
2000年东区银江校区学校情况表
表23-1-4 单位:人
学校名称 |
建校时间 |
地 址 |
教职工数 |
在校学生数 |
合 计 |
|
|
68 |
800 |
阿署达小学 |
1952年 |
阿署达 |
10 |
130 |
弄弄沟小学 |
1961年 |
弄弄沟 |
4 |
60 |
沙坝小学 |
1961年 |
尾矿坝 |
6 |
65 |
双龙滩小学 |
1961年 |
双龙滩 |
5 |
60 |
高梁坪教学点 |
1964年 |
高梁坪 |
2 |
30 |
密地小学 |
1973年 |
密地马坎 |
6 |
65 |
银江镇中心校 |
1978年 |
倮果 |
35 |
390 |
第三节 中学教育
一、发展简况
1966年3月,渡口市文教部在炳草岗(攀枝花宾馆处)筹建“渡口市农业中学”,为境内最早开办的中学。同年9月,十九冶在烂泥田创办中学1所,招收职工子女,开设初中6个班,是境内第一所企业办中学。1973年东区成立时辖区已有初中14所、高中7所,在校中学生7500余人,其中初中7000余人,占93%;高中学生500余人,仅占7%,中学教育结构严重失调。后经合理调整,1978年在校初中学生约13000人,占中学生总数的67%;高中生约6500人,占33%。1980年1月,市林业指挥部所办林业中学(完全中学)移交东区,改为市第六中学。1983年东区代管初级中学4所,学生650人。1985年境内有初中18所,学生14391人;高中阶段学校13所,学生4831人,其中区属中学1所,学生665人。1994年行政区划调整,市第六中学划归仁和区,倮果中学划归东区。1996年9月,东区启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求90%以上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学习。1997年辖区内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6%,进入全省先进行列。1999年秋季学期倮果中学高中部撤销,在校高中生和今后的初中毕业生分别进入市直属和攀钢高中阶段学校就读。是年辖区初中毕业生共2330人,升入普通高中1539人、职业高中174人、中专479人、技校62人,另有61人接受相当于高中阶段的教育,升学率达99.36%。2000年辖区内有高中阶段学校7所,其中十九冶1所、攀钢3所、市直属3所,在校学生7401人,入学率90%。初中毕业生2141人,升入普通高中1745人、职业高中104人、中专206人、技校27人,另有29人接受相当于高中阶段的教育,升学率98.6%。境内共有普通中学22所,在校学生1.9万余人,专任教师1901人(高中819人、初中1082人)。
2000年东区境内中学教育情况统计表
表23-1-6
办学 单位 |
学校 数(个) |
初级中学 |
高中阶段 |
||||||||
学 生 人数(人) |
毕 业生 数(人) |
入学率 % |
辍学率 % |
毕业率 % |
完成率 % |
学 校 数(个) |
学生人数(人) |
毕业生 数(人) |
|||
合 计 |
22 |
13738 |
2141 |
99.9 |
0.21 |
99.91 |
99.74 |
7 |
5686 |
2521 |
|
市直属 |
5 |
5506 |
782 |
100 |
0 |
100 |
100 |
3 |
1770 |
857 |
|
区直属 |
1 |
693 |
52 |
98.82 |
3.32 |
100 |
92.6 |
|
|
|
|
攀 钢 |
13 |
6613 |
1161 |
100 |
0.031 |
99.82 |
100 |
3 |
3129 |
1235 |
|
十九冶 |
3 |
926 |
146 |
100 |
0 |
100 |
100 |
1 |
787 |
429 |
学 制 1972年境内中学学制由“三•三”制改为“三•二”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两年。不久又改为“二•二”制,即初中、高中各两年。1973年秋季学期,城镇初中改为三年制。1980年后,高中相继改为三年制。1984~1996年初中、高中均实行三年制。1997~2000年,实行“四•三” 学制,即初中四年、高中三年。期间,经国家和省教育部门同意,攀钢所属学校于1991年9月实行初中四年制。
课程设置 1972年中学开设政治、语文、外语等13门课程,将体育课改为军事体育课,生产常识课改为工业基础知识和农业基础知识,取消生物课,增加卫生课。1978~1986年,初中开设语文、几何、代数、物理、化学、生物、政治、英语、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13门课程;高中开设语文、几何、代数、物理、化学、生物、政治、英语、历史、体育10门课程。1987~1996年增设劳技课,将几何与代数合为数学课。1997~2000年初中、高中均增设计算机课。
思想品德教育 建区前,境内学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1963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学生守则》开展思想教育。“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严重干扰,“读书无用论”与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批判“师道尊严”,把守纪律、爱学习的学生视为“五分加绵羊”的“修正主义苗子”,学生思想极其混乱。1973年建区后,境内各校贯彻市教育局制定班主任12项工作要点,关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克服困难尽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粉碎“四人帮”后,学校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1979年各中学恢复学生会组织,执行“三好”学生、先进班集体的标准和评定、奖励办法。1980年开展共产主义道德风尚竞赛活动,学校制订《青少年道德公约》。1982年各中学开展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貌月”活动,综合治理脏、乱、差现象。1983年开展学习张海迪,树立正确的理想、前途和人生观教育;举行升国旗仪式,进行国旗、国徽、国歌、版图的爱国主义教育。1985年中学开展向安忠文、康玉明等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各校评出市级优秀学生干部35人、三好学生102人。1986年开展中学德育序列化教育试点,1987年秋季在全区中学推开,同时贯彻执行《攀枝花市初中德育工作评估办法》及《攀枝花市中小学生文明礼貌守则》95条。1990年实施《德育大纲》,德育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经常化。1992年开展“两史一情”(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同时试行《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方案》。1994年6月,组织全区青少年参加“爱我中华爱我家乡”读书活动,获全国组织奖。1995年实施《中学德育大纲》,德育工作注重把握时代特征,并结合攀枝花特色,贯穿攀枝花精神,用攀枝花创业史和攀枝花人文地理教育青少年,构建以思想政治(思想品德)课为主,各学科渗透德育为主渠道,攀枝花乡土教材为补充,开展系统活动予以强化的德育体系。是年在“爱家乡、爱攀枝花”的系列教育中,收到师生稿件200余篇。1996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主旋律,境内“金色的攀枝花”展览馆被定为全国100个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各校共组织2万余人次参观展览。各校以《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不断加强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东区教育局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中获组织工作特等奖。1997年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欢迎香港回归祖国。1998年全市开展“市级校风示范学校”评选,攀钢实验学校和攀枝花市第一高级中学入选。1999年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开展“三让一树”(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树文明新风)争创校风示范学校活动、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和迎接澳门回归祖国等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2000年全区继续推广使用《可爱的攀枝花》地方教材,区内中学已形成以班主任、共青团、学生会为主体,以各科教学特别是政治课教学为主要途径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教学教改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搞“开门办学”,师生下厂、下乡劳动,要求城区中学“把课堂搬到工厂、农村”,教学计划不能完成,教学质量急剧下降。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逐步恢复。1977年国家恢复统一高考以后,东区境内各校开始重视毕业班工作,成立领导小组,抓主要学科的教学计划。高中进行文、理分科,与高考科目对口进行补课,重视理化实验教学。1980年中学普遍开展教学质量检查,建立听课、评课制度和大、小循环的年级责任制。攀钢二中教师谢建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的教改实验,使一个“差生”占1/3的班在初中毕业统一考试中成绩名列全市之首,应邀出席全省教改汇报会议。1984年各中学开始执行教育部关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10项规定。1986年全区范围内开展中学优质课评比活动,参加评比讲课的初中教师约4000人次。1990年按照市教育研究室制定的《攀枝花市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及考核办法》,各中学开展多种形式的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积极开展教学改革。1993年全区各校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并组织学生走上街头,面向社会开展宣传活动。1994年进一步完善教学常规管理,教学质量得到提高,1995年境内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被大专院校录取1094人,录取率为75%,比1994年上升12个百分点;中专录取初中毕业生721人,录取率上升4.7个百分点。1997年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加大教学科研和教改实验力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0年在全省青年生物教师教学大赛中,区属倮果中学教师吴凤华获三等奖;在省第四届、市第三届美术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倮果中学教师梁云彬获省二等奖、市一等奖。
体育卫生工作 1979年境内各中学贯彻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联合颁发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暂行规定,坚持搞好“两课、两操、两活动”(每周两节体育课、每周两节课外体育活动、每天早操、课间操);组织学生参加体育达标锻炼。1983年境内市一中、市二中和体育中学组队参加全国少年棒球赛获冠军。1990年区属中学体育达标率78%,至2000年提高到95%。开展体育竞赛活动,每年举行一届中学田径运动会,至2000年已举办21届。加强学生卫生保健工作,中学设医务室,建立定期体检制度,开展近视眼、肠道寄生虫等疾病防治工作,学生体质普遍增强。1995年全区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大面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运动技能。同时实施《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严格执行《攀枝花市中小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评估办法》和《攀枝花市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工作手册》, 并实行初中生升学考试体育,健康教育课开课率2000年达到100%。
三、中学选介
攀枝花市倮果中学 位于倮果。1966年3月市文教部创建渡口市农业中学,校址炳草岗(攀枝花宾馆处),为境内最早开办的中学。1968年改为全日制的炳草岗初级中学。1969年迁至倮果二村由金江区管理,更名金江区五七中学,1971年开设高中班。1973年金江区撤销,学校收归市管,更名为渡口市倮果中学。1978年划归郊区(后改为仁和区)。1987年随市更名为攀枝花市倮果中学。1994年行政区划调整划归东区后,新增校舍5800多平方米,1999年秋季停办高中。2000年学校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多平方米,有实验室、语音室、形体室、多媒体演播室、计算机网络室等。教学班12个,学生近700人;专任教师46人,其中本科学历29人、专科学历8人;中学高级教师3人、中学一级教师2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市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6人、青年骨干教师3人。至2000年共培养高、初中毕业生5000余人,学校先后评为东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校风示范学校、电化教学示范学校。
十九冶一中 位于弄弄坪烂泥田。1966年9月创建,原名烂泥田中学,系境内第一所企业办中学。1973年7月分为一中和二中。1983年9月,十九冶决定分段办学,十九冶一中为高级中学,列为市重点中学,1986年定为四川省重点中学。1994年再次认定为省级重点中学。2000年学校占地1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500平方米。有教学班16个,学生600多人。专任教师60人,学历达标率93%,其中本科学历36人、研究生结业4人;中学高级教师17人、一级教师2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
学校根据冶金建设企业教育的特点,抓教学常规管理,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个性特长的培养。1979年学生参加全国数学竞赛获个人、团体总分全市第一名。1989年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化学竞赛获个人一等奖。学校女子排球队获市“三好杯”冠军,1990年和1994年两次代表攀枝花市参加四川省青少年运动会。1993、1994年参加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获一等奖4人、二等奖7人、三等奖4人。1997年被省教委评为校风示范学校。至2000年共培养高中毕业生1万多名。
攀枝花市第四中学 位于大河北路东方红三村。1969年11月成立渡口市东方红学校,校址华山。1970年1月增设小学教学班6个。1971年6月迁至大河北路东方红三村。1974年小学部分离,有初中班17个、高中班9个,学生1200余人。1978年9月更名为渡口市东方红中学。1980年6月再改为渡口市第四中学。1987年随市更名为攀枝花市第四中学。至2000年学校占地2.0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有教学班30个,其中高中10个班400人、初中20个班800人。专任教师109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1人、中级教师53人。
学校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1987年被市政府评为“攀枝花市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1989年获四川省第一届中学生地掷球比赛男子第一名、女子第三名。1990年获市首届地掷球比赛男子第一名、女子第二名,获省第二届中学生地掷球比赛女队第二名、男队第四名。1991年市教育局在市四中进行德育工作试点,召开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评定现场会。1992、1993年,市第二届地掷球比赛、四川省第五届中学生地掷球比赛均在该校举行。1992年男、女队均获市第二届地掷球比赛冠军。同年7月男队获省“长化杯”中学生地掷球比赛冠军。1993年7月参加省第五届中学生地掷球比赛男子一队获第一名、男子二队获第二名、女子团体第六名。在“1993′全国青年地掷球‘飞洋杯’锦标赛”中获第四名。1994年被确定为“四川省地掷球重点学校”并授牌。1996年获省地掷球比赛青年男子团体冠军、女子团体第六名、单打第一名,全国青年地掷球锦标赛技术检测第三名。同年评为市行为规范教育示范学校。1997年获全国青年地掷球锦标赛技术检测第一名,全国青年地掷球锦标赛团体第二名,省地掷球成年男子冠军, 市直属学校田径运动会初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同年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98年受意大利和圣马力诺两国邀请,赴米兰参加地掷球国际比赛,获得第四名。至2000年学校地掷球代表队获全省冠军8次、全国亚军2次。
1996年1月成立攀枝花市计算机学校,与攀枝花市第四中学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开始“计算机+英语”的特色教育。至2000年学校共已获奖百余次,先后被评为市级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四川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1995年校长赵光斗被省教委、省教育基金会授予“四川省最佳校长”称号。
攀枝花市第一高级中学 位于炳草岗临江路。1970年9月,渡口市开办炳草岗学校,建校初期仅有1个教学班,学生30余人。1994年辖区学校布局调整,改为攀枝花市第一高级中学。占地面积15481平方米,建筑面积16338平方米,建有功能完善的综合大楼、塑胶运动场、校园多媒体网络、学生宿舍及餐厅等。至2000年有教学班24个,学生1031人。专任教师87人,本科学历达标率92%;中学高级教师24人、中级教师43人;37名教师先后获省、市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建功立业优秀青年、岗位能手、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学校注重提高整体实力,在办好高中教育的同时,充分挖掘潜力,招收初中外语特长生,首次参加全国英语能力竞赛即有6名学生分获一、二等奖。1995~2000年共为各类高校输送大学新生793人。学校先后获市级综治模范单位、市级青年文明号、市级文明单位等称号。
攀钢(集团)公司第十一中(小)学 位于大渡口。1976年创办,为九年一贯制学校。至2000年占地面积12350平方米,建筑面积4204平方米。全校共有教学班26个、学生1260人,专任教师87人,具有高、中级职称的占80%,省优秀教师、青年骨干教师1人,市学科带头人3人。
学校注重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和民主自主管理。1996年开办“外国语学校”,与十一中小学实为一体,注重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及良好的学习策略。实行英语小班化教学,单设英语听说课,实施“任务型”活动教学,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同时拓展特长教育培养途径,创设英语节、艺术节、科技创新活动小组、航模活动小组、校园文学社、摄影小组、足球队、篮球队等。1999~2000年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有130余人次获奖,其中国家级50余人次;教师自制开发的多媒体CAI课件达200余个,有31个课件在国家、省、市竞赛中获奖。学校先后评为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省教师职业技能示范学校、省绿色环保学校、省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 位于炳草岗学园路。1978年8月创建渡口市炳草岗第三中学,暂借教室、宿舍仓促开学上课,招收高中新生。1979年4月迁至学园路新址,同年秋季开始招收初中新生。1980年改名渡口市第三中学。1982年四川省教育厅批准为首批42所省重点中学之一。1985年命名为省体育传统项目(田径)学校。1987年随市更名为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1993年12月通过省教委检查验收,再次确认为全省30所重点中学之一。2000年7月市政府将攀枝花师范学校并入市三中,至此学校占地面积扩大为6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300平方米;教学班44个,其中高中30个班、初中14个班,学生共2500人;专任教师187人,其中高中教师133人,初中教师54人;特级教师2人,省青年骨干教师3人,市青年骨干教师31人,市学科带头人10人;中学高级教师6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4.22%。
学校以“修德砺志,善知力行”为办学思想,把培养志向高远、情趣高雅、能力突出、特长明显、心理健全、体魄健壮的中学生为办学目标。1995年开始与四川大学、四川外语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高等院校联合,陆续开办攀枝花市理科实验学校、外语学校、艺体实验班,先后招收特长班15个,培养特长生1500余人。1996年开始连续5年获市中学生男女篮球赛冠军,连续4年获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第一名。1997年获省中学生合唱比赛二等奖。1998年获省校园艺术节二等奖。1999年获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二名。至2000年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省、市奖累计2000多人次,其中国家级一等奖53人、二等奖116人、三等奖217人;省一等奖65人、二等奖117人、三等奖136人;获市级各类竞赛奖1000多人次,其中有4名学生进入国家奥林匹克冬令营和集训队。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省艺术教育先进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等称号,共培养高、初中毕业生7000余人,向大专院校输送新生5400余人。
攀枝花市第二初级中学 位于炳草岗二街坊。1978年创建渡口市炳草岗第二中学, 1987年更名为攀枝花市第二初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11439平方米, 建筑面积19367平方米。至2000年开设教学班29个,学生1300余人;专任教师87人,其中本科学历30人,中学高级教师12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学校积极探索体育特长教育,与市体育场联合开办以棒球、垒球为主的体育特长班,1980年评为四川省体育先进单位。1998年评为市校风示范学校。2000年7月获全国青少年棒球(AAA级)比赛第二名。同年9月获四川省青少年棒球比赛第二名。
攀枝花市实验学校 位于炳草岗临江路。1984年9月创建渡口市第八中学。1987年更名为攀枝花市第八初级中学。1998年8月与攀枝花市师范附属小学合并为攀枝花市实验学校,实施从小学到初中九年一贯制的教学实验。至2000年学校占地面积2.8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教学班55个、学生2800人。专任教师167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6人、中级教师78人;专科学历63人、本科48人。学校先后评为省校风示范学校、省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示范学校。学校女声合唱获市一等奖,市中小学生足球比赛获初中组第一名、小学组第二名,市珠脑速算比赛获团体二等奖,市直学校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市直属单位迎澳门回归文艺演出团体一等奖,市中小学武术比赛获集体基本功第三名。
攀钢(集团)公司第九中学 位于南山。1986年创建的普通初级中学。至2000年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绿化面积4000平方米。有多媒体网络教室等教学设施,达到初中学校国家Ⅱ类标准。有教学班14个,学生606人。专任教师56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1人,中学一级教师19人。
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育人,通过科研、教改提高教育质量。研制12个处、校级教育科研课题,成为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省级教育教学改革实验试点学校和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四川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先后评为全国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优秀集体、四川省优秀家长学校、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省中小学生艺术节先进集体、市级校风示范学校。向重点高中输送优秀生源400多人,学生获全国初中化学奥赛一等奖、国际书法大赛二等奖等省级以上奖项50余人次。
#_PAGE_BREAK_#第二章 中等专业和职业教育
70年代境内中等专业和职业教育结构单一。80年代政府和企业大力发展中专、技校,职业高中主要面向农村发展。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境内各职业技术学校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市场、促进发展”的方针指导下,根据资源配置和人才市场趋向,扩展办学路子,开拓新的专业领域,与企事业单位和外地联合办学,向高等学校输送毕业生,在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方面迈出重要的一步。2000年继续实施城市高中的初级职业教育。
第一节 中等专业学校
1971年渡口市师资培训班在大渡口设立,招生76人。同年并入渡口市师范学校。1973年攀钢创办冶金工业学校。1986年贯彻实施《关于我市在“七五”期间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初步规划和实施意见》,1987年攀枝花冶金矿业学校、十九冶建筑工程学校相继成立。至1992年境内中等技术学校招生数和在校学生数均高于普通高中,跨入四川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先进行列。1993年初中毕业生升入职高350余人、中专(中师)920余人、技校600余人。各中等技术学校专业门类扩大,开办急需的旅游、烹饪、办公自动化、微机应用、公关、服务等7个新专业,同时开辟多种办学渠道,有教育部门自办、企业自办、教育部门与企业单位联办、社会力量与民主党派主办等办学形式,学制2年、3年不一。又在普通教育中引入职业教育因素,采取高三分流,即在学生基本完成高中阶段主要学科的学习任务后,利用一年或一学期的时间对部分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初中以社会服务性劳动为主,辅以建校劳动;高中采取集中劳动和上劳动技术课相结合的形式,在市一中、市四中等学校进行试点。1994年全市有6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东区境内即有3所(攀枝花钢铁公司冶金工业学校、十九冶建筑工程学校、攀枝花师范学校),开设40多个专业,有专职教师600余人,在校生6000余人,毕业班学生1000余人,招生2000余人。同年攀矿中专合并于攀钢冶金工业学校。各中等专业学校与成人中专、技校联合办学,逐步向联合型和多功能型发展。十九冶建筑工程学校经省教委评估批准为合格中专;攀枝花师范学校达到国家教委中师标准化建设标准,评为达标优秀学校;攀钢冶金中专为省教委授牌的省重点中专。攀钢职教中心以冶金中专为主体,形成集初、中、高级职业技术教育为一体的办学体系,在校中专生2500余人,是攀枝花市规模最大的中等专业学校。
攀枝花市师范学校 位于炳草岗学园路。原名渡口市师范学校,建于1971年9月,当年招生200人,分4个普师班,学制2年。1973年首批毕业197人,全部分配在市内任教。“文化大革命”期间,实行“开门办学”,大部分学生为农村或单位推荐,有的只有小学文化程度。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曾招高中毕业生,学制仍为2年。1981年被列为四川省首批重点师范学校。1982年起仍招初中毕业生,主要培养小学师资,学制改为3年。同年开办首届民办教师班,学制2年。1983年8月由仁和区大田乡毛家湾迁东区学园路新址。至1985年共毕业学生2210人,占当时全市小教师总数的40%。1987年1月更名为攀枝花市师范学校。1992年根据国家教委和省教委“加速中师办学条件标准化”的精神,修建综合楼两幢,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1993年拓展“一专多能”内涵,以选修课为主,学习小学教育教学的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实行教科农一体化,开设劳动技术课,教授葡萄栽培、桑树嫁接与栽培、裁剪与缝纫、毛衣编织、摄影等适用技术,并设有劳动实践基地,通过省教委组织的检查验收。1994年专任教师59人,在校学生730人,招生280人,毕业生178人。1999年停止招生,2000年撤校并入第市三中学。攀枝花师范学校先后共毕业学生6000余人,曾受到国家教委表彰,并获得“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四川省卫生先进单位”、“四川省园林式学校”、“四川省模范职工之家”等称号。
攀钢冶金工业学校 位于密地马家田。建于1973年,当年招冶金机械、工业电气自动化两个专业班学生100人,学制二年半,学生毕业后停办。1979年在原址重建,学校占地36.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47万平方米,可容纳1600名学生,分40个班同时上课。实验楼8993平方米,实验室14个,可完成物理、化学、电工、机械、材料力学、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语言等实验教学。1985年招生200人,在校生488人,专任教师109人。开设工业企业电气化、冶金机械、冶炼、轧钢、财会、物资管理、劳资管理统计、工程管理、工业与民用建筑等10个专业。1988年学校提出“教学、科研、生产、开发一体化”办学模式。1989年进行中专“3+1”教学模式实验,1994年底通过中央教科所鉴定。1993年被四川省评为省部级重点中专,1999年跻身国家级重点行列,2000年定为四川省首批“五年制高职试点学校”。1973~2000年共有毕业生3300余人。
十九冶建筑工程学校 位于枣子坪螺丝嘴。1987年十九冶技工学校利用现有设备及师资开办中等专业学校,开设电气、机械、民用工业建筑、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等专业,已毕业2000余人。(详见第二节《技工学校》)
第二节 技工学校
1968年十九冶技工学校由湖北迁入炳草岗,为市内最早的技工学校,1973年在校学生302人。1979年攀钢开办技工学校,每年由国家和省主管部门下达指标,由市劳动部门统一招生,主要招收本系统职工子女入学,也按一定比例面向社会招生。初中生学制3年,高中生学制2年,毕业生由办学单位和市劳动部门负责安置。1996年3月,攀枝花市技术工人学校由仁和区大田镇迁至炳草岗公园后山,至此境内有技工学校3所。
十九冶技术工人学校 位于枣子坪螺丝嘴。原为1953年在湖北省黄石市创办的大冶技术工人学校,1968年随十九冶迁入渡口市,在校学生毕业后停办。1972年恢复,学制两年,招高中毕业生302人,开设车、钳、铆、电4个专业。学校占地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除教学楼外还有实验楼、实习工厂,仪器、设备、教具齐全。1985年进行扩建,开设安装电工、钳工、铆工、焊工、砖瓦抹灰工5个专业,在校学生297人,专任教师64人。学校还利用现有师资及办学条件开展职工培训,办有函大、电大、电视中专、职工中专等15个班。1987年十九冶建筑工程学校成立,与技工学校实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中专批准规模640人,开设电气、机械、工民建、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等专业;技校批准规模600人,开设电工、钳工、铆工、焊工、木工、瓦工、管工等专业。至2000年共已培养2.1万余人,其中技校毕业生6000余人,中专毕业生2000余人,培训技术干部5000余人、技术工人9000余人。先后被四川省教委命名为“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四川省劳动厅评为“省部级重点技工学校”、“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基地”、“省安全技术监督局特殊操作人员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
攀钢技术工人学校 1979年攀钢于南山创办技术工人学校,1980年秋季迁至马家田,和攀钢冶金中专共占地面积36.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47万平方米。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整顿教育秩序,选拔优秀毕业生和青年教师100余人次参加进修、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1994年攀矿技工学校并入攀钢职教中心,为攀钢技工学校金江分校。至2000年先后开设轧钢、钳工、电工、炼铁、仪表、汽车修理、炼钢、制氧、管工等20余个专业,共培养合格技工4000余人。
攀枝花市技术工人学校 位于炳草岗公园后山。1979年市交通指挥部在仁和区大田兴办交通技工学校,先后开设汽车驾驶、汽车修理、筑机修理、筑机驾驶、车工、电工、钳工、施工、会计、统计等11个专业,附设幼儿师范班,并代培商品、仓储专业人员。1983年由市劳动人事局接管,更名为渡口市技术工人学校,建有电工、汽车构造、理化、乐理教学实验室,实习教练汽车19辆,实习工厂设备70余台件。是年经四川省交警总队批准,成立攀枝花市汽车驾驶学校,与市技术工人学校实为一体。至1985年共招生1710人,毕业1079人。1992年评为四川省首批重点技工学校。1994年国家劳动部门在该校建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1996年3月迁至炳草岗公园后山,占地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1999年由劳动部(OSTA)和英国行业协会(C&G)联合认定为西南三省唯一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中心。2000年建有专业实验室12个、计算机室3个、多媒体语音教学室2个,开设机电一体化、旅游酒店管理等10个专业。教师有高级职称30人、中级职称58人;有全日制在校生983人、成人教育在校生157人、短期培训学员108人,初步构建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相结合,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相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兼容,校内教学与校外函授并举,融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技能鉴定、就业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体系。同年经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四川省攀西职业培训学院,三块牌子,一套班子。高级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学院的办学目标是培养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驾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持有B照、C照的合格驾驶员。办学21年来共培养技术工人1.8万余人、驾驶员1.4万余人,完成各级各类社会培训9000余人次。驾校2000年被四川省交通厅评为“汽车驾驶培训先进单位”。
第三节 职业学校
1983年4月,攀钢在攀钢四中内建立职业高中班,招收钳工专业学生28人,是为东区境内第一个中学开设的职业班。此后又新办攀钢职业中学及十九冶一中附设职业班。至1985年境内有单设职业中学1所,共12个班476人;普通中学附设职业班13个504人。各学校共开设建筑、采矿、选矿、蚕桑、农学、保险、财会、印刷、农业技术9个专业,在校学生980人,有专任教师48人。1987年经市政府批准,市第七初级中学改为市第一职业中学,规模定为18个班(其中普通初中6个班)。1996年境内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招生比例保持7:3。同年《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各职业技术学校根据资源配置和人才市场趋向,扩展办学路子,开拓新的专业领域。攀钢第二职业高中、市职业一中等职业中学挂牌开办成人中专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和外地联合办学,向高等学校输送毕业生,职业教育进一步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1997年市一职中与成都商业学校联办、攀钢职中与米易职中联办,以拓展就业门路,增大学生就业机会。2000年继续发展城市高中的初级职业教育,并编印具有攀枝花特色的初级职业教育教材1套18本,发行1.3万册。
攀枝花市第一职业中学 位于五十四公里。1983年9月创建渡口市第七初级中学,有教学班4个,学生183人,专任教师12人。至1985年扩充为教学班11个,学生527人,专任教师35人。1987年更名攀枝花市第一职业中学。2000年12月与攀枝花市经济学校合并,更名为攀枝花市经贸旅游学校。有微机室、形体室、语音室、财务模拟室、餐饮习作室、美术综合室、缝纫操作室等教学与实习设施,开设烹饪、旅游等12个专业,有24个教学班,学生800余人。
攀枝花市体育中学 位于炳草岗江南三路。1975年创办市业余体育学校,1980年改办体育中学,1982年正式成立渡口市体育中学。学校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是集文化教育、体育训练和食宿统一的普通完全中学,并列入市中学教育序列。1990年经省、市政府批准,省体育运动学校在市体育中学的基础上开办体育中专班。1994年经省体委评估检查,办学设施超过市、地、州体校办学合格标准。1996年省运动技术学院在该校成立成人体育大专攀枝花教学部。1999年与四川省商业学校、四川省“金鹰”足球俱乐部联合创办攀枝花分部。2000年四川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在该校开设本科班。学校有教学班9个,学生300余人,其中大专80余人、中专90余人、初中120余人。有文化课教师15人,其中高级教师5人,中级教师6人;有教练员24人,其中中级教练9人。
按国家体委、教委的办学要求,学校具有向省队输送优秀运动员和培养高中级体育管理人才、中小学体育师资及全民健身工作骨干的双重培养目标。至2000年共录取中专学生270人,中专部累计向省运动队输送30余人,参加成人高考被成人高校(体育类)录取80余人。先后输送有攀枝花市第一个进入奥运会的运动员杨波、四川女排队主攻手李雯、四川“熊猫”男子篮球队主力朱东及四川省棒球队健将级运动员7人。学校训练项目14个,其中重点项目10个(田径、棒球、垒球、举重、射击、摔跤、柔道、武术、皮划艇、游泳),社会热点项目4个(篮球、羽毛球、足球、跆拳道)。1997年学校评为全国业余体校先进集体。1998年攀枝花体育代表团(运动员75%为体育中学学生)参加四川省第四届青少年运动会获金牌总数第二、团体总分第三。2000年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确定攀枝花体育中学为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以学校为基础发展会员,辐射全市各校,已有个人会员500余人,团体会员8个。
#_PAGE_BREAK_#第三章 高等教育
1980年渡口市教师进修学校扩建升格为教师进修学院。同年3月,四川师范学院在东区境内开办五年制语文高师本科函授班,招生74人。1983年秋季,四川省广播电视大学渡口分校和西南政法学院四川函授站渡口分站相继成立。1984年九三学社渡口市委创办金江实验大学。1984年9月,地方兴办的全日制综合性大学攀枝花大学招生开学。1985年又先后成立四川大学渡口市面授辅导站、成都中医学院渡口地区中心函授站、四川师范学院函授站。1992年普通高校攀枝花大学有在校学生909人;成人高校2所,在校学生750人。1994年3月,攀枝花教育学院合并于攀枝花大学。
第一节 普通高等学校
一、攀枝花教育学院
1971年3月建立渡口市师资培训班。1974年1月改建为渡口市教
师进修学校。1980年3月扩建升格为渡口市教师进修学院。1984年2月更名为渡口市教育学院。校址在炳草岗学园路,占地79337平方米,建筑面积22566平方米。1985年专职教师54人,兼职教师6人。开设政治、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教育7个专业。学院坚持师范性办学方向,采取教育管理干部、教师岗位培训为主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师范性培训占学生总数的90%。1987年随市更名为攀枝花市教育学院。至1993年底,学院共已培训大学专科毕业生1831人,本科毕业生19人。1994年并入攀枝花大学,开设汉语言文学、数学、政教、英语、小学师资、物理、应用电子技术、实用英语8个专业。
二、攀枝花大学
位于炳草岗学园路。1983年11月,省政府批准开办攀枝花职业大学,学校规模暂定600人,学制3年。1984年9月借用教室开学,首批开设中文秘书、中文师资、工业与民用建筑3个专业,招生115人。1985年学园路校舍建成,占地75333平方米,教学实验楼、办公楼、食堂、图书馆、实习工厂、学生宿舍等建筑共17366平方米,运动场、球场等辅助教学设施齐备。设汉语言文学、理工、政治经济3个系,工业与民用建筑、机械制造工艺、工业自动化,企业管理、财会、中文秘书、数学和中文师资8个专业。在校学生371人,专任教师82人(讲师23人,教员42人,助教17人)。建校至1992年共招学生2678人,毕业1584人。1994年攀枝花教育学院并入攀枝花大学后兼有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师培干训三项职能。设教务处、成教处、社科系、中文系、数理系、外语系、财经系、土木工程系、电气工程系、机械工程系、体育教研室、图书馆。1998年8月攀枝花市卫生学校并入攀枝花大学成立医学系。2000年学校占地面积51公顷,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馆藏图书35万册,校内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700万元;专任教师377人中有副高以上职称147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128人、讲师161人及客座教授25人。有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66人、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45人。设电气信息工程、机电工程、土木工程、化学与生物工程、理学、经济管理、人文社科、外语、医学、艺术等10个系,共19个专业、30多个专业方向,另有5个联办本科专业。在校学生5000余人,其中普教学生3000人,成教生2856人。
学校先后获市级文明单位标兵、市“双十亿工程先进单位”、省级园林式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校园等称号;医学系获“省级校风示范学校”和省级“暑期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称号;《攀枝花大学学报》评为四川省高校优秀学报和全国地方大学优秀学报;土木系专业实验室评为四川省普通高校优秀基础课专业实验室。
第二节 广播电视大学
1978年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建立渡口工作站,站址设于临江路建工指挥部旧址。1983年6月更名为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渡口分校,隶属于市教育局和市高教办,设有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工业企业管理、商业企业管理、工业会计、商业会计、工业统计、财政学、物资管理、汉语言、法律、党政、档案、图书、新闻等专业。采取全脱产、半脱产和业余3种学习形式,学制有二年、三年两种。专职教师10人,教学辅导人员2人。1985年开设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94人。1997年再更名为攀枝花广播电视大学, 1998年9月迁至炳草岗临江路。学校占地22亩,建筑总面积2.1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设施面积1.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000多平方米。先后建成多媒体网络,设多媒体教室、多功能语音室、视听阅览室,有计算机200台,清华远程教育设备1套,还建立起VBI、IP接收系统,构成双向视频在线远程教育平台。学校阅览室藏书2万余册。采用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方法,设9个教学点(工作站),有中专、大专和本科13个专业共30多个班,形成覆盖全市的远程教育网络。
至2000年学校有在职副教授、高级讲师14人,讲师15人。已先后培养各类大中专生2万余人,被评为四川省电大系统优秀学校、省级文明单位,在全省24所电大分校综合评估中位居前8名。
第三节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1985年前,东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由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统一管理。1985年4月东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成立,办公室设在区文教局,负责辖区内自学考试的报名、考务,毕业生的审查办证、办理转免考和考籍管理工作。
一、考务工作
东区自考办成立初期设备简陋,从报名登记、科次统计、座笺编写
等均为人工操作。1987年强化考务工作,实行考场主任负责制,后在省内推广。1988年贯彻国务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1991年《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务考籍工作细则》颁布后,自学考试由人工管理逐步转向微机管理。1994年开始创建(申报)四川省自学考试标准化考场,经省、市自考委连续3年评估,1996年审定炳草岗小学考场为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标准化考场。至2000年标准化考场增至4所。
1989年、1995年、2000年东区自考办先后评为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办五周年、十周年、十五周年先进集体。1990年起连续11年被市自考委评为先进集体。
二、考籍管理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每年开考2次,考试日期定为4月和10月的最后一个星期的周末。1985年开设党政、法律、汉语言文学、会计、邮电、物资管理、基本建设财务与信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应用等9个专业。4月区自考办组织首批报考572人,报考1892科次,实考1135科次,取得单科合格证363份。1987年4月,辖区内首批获得自学考试大专毕业证书40人。1989年4月,开设党政、法律、汉语言文学、统计、会计等5个本科专业。首次本科报名45人,报考103科次,单科合格证31份。同年10月,增设国际贸易、律师、公安管理、工业企业管理等11个专科专业。报名2000人,报考4338科次,实考2992科次,取得单科合格证1112 份。1991年10月,首批获得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证书3人。1995年4月,报考达13515科次。1996年4月,专业增至33个,报名6173人,占全市自考报名人数的70%。
1985~2000年共开考32次,报考114207人次,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60岁。开设44个专业,2290人取得自学考试毕业证书,其中本科450人、大专1610人、中专230人。
1985~2000年东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情况统计表 表 |
|||||||||
考次 |
考试 时间 |
报考 人数 |
首次报 考人数 |
报考 科次 |
实考 科次 |
及格 科次 |
及格率 % |
缺考率 % |
毕业生 人数 |
合计 |
|
118752 |
39346 |
264038 |
158788 |
60696 |
|
|
2290 |
3 |
1985.04 |
572 |
185 |
1892 |
1135 |
363 |
31.00 |
-- |
-- |
4 |
1985.10 |
897 |
325 |
3055 |
1894 |
625 |
33.00 |
-- |
-- |
5 |
1986.04 |
1400 |
475 |
3750 |
2475 |
933 |
37.00 |
-- |
-- |
6 |
1986.10 |
1676 |
509 |
4352 |
2872 |
976 |
33.90 |
-- |
-- |
7 |
1987.04 |
1813 |
651 |
4389 |
2902 |
983 |
33.00 |
33.00 |
40 |
8 |
1987.10 |
1918 |
663 |
4553 |
3460 |
1209 |
36.00 |
24.00 |
15 |
9 |
1988.04 |
2279 |
957 |
5364 |
3224 |
1125 |
35.00 |
39.00 |
57 |
10 |
1988.10 |
1928 |
541 |
4035 |
2578 |
1475 |
56.00 |
36.00 |
53 |
11 |
1989.04 |
2160 |
625 |
4833 |
3050 |
1130 |
37.00 |
38.00 |
59 |
12 |
1989.10 |
2000 |
751 |
4338 |
2992 |
1112 |
37.00 |
31.00 |
70 |
13 |
1990.04 |
2297 |
887 |
5310 |
3524 |
1368 |
39.00 |
33.00 |
46 |
14 |
1990.10 |
2244 |
720 |
4936 |
3407 |
1249 |
37.00 |
31.00 |
44 |
15 |
1991.04 |
2842 |
1109 |
6194 |
3806 |
1275 |
33.50 |
38.50 |
84 |
16 |
1991.10 |
3532 |
1375 |
7441 |
4529 |
1764 |
37.20 |
38.30 |
65 |
17 |
1992.04 |
4915 |
1946 |
10603 |
6253 |
1818 |
29.30 |
41.40 |
54 |
18 |
1992.10 |
5045 |
2106 |
10503 |
6309 |
2288 |
36.30 |
40.10 |
57 |
19 |
1993.04 |
4601 |
1773 |
10534 |
5868 |
1916 |
32.70 |
44.30 |
74 |
20 |
1993.10 |
3715 |
1093 |
8169 |
5182 |
2048 |
50.10 |
36.60 |
57 |
21 |
1994.04 |
4853 |
2016 |
11112 |
6775 |
2300 |
48.70 |
39.10 |
74 |
22 |
1994.10 |
4907 |
1892 |
11229 |
6297 |
2771 |
44.00 |
43.90 |
94 |
23 |
1995.04 |
5615 |
2175 |
13515 |
7435 |
2711 |
48.80 |
45.30 |
91 |
24 |
1995.10 |
5737 |
1976 |
12150 |
7044 |
2816 |
50.10 |
42.10 |
77 |
25 |
1996.04 |
6173 |
2229 |
13228 |
7706 |
2652 |
34.40 |
41.70 |
115 |
26 |
1996.10 |
5710 |
1901 |
11972 |
6806 |
2814 |
50.00 |
43.20 |
123 |
27 |
1997.04 |
5118 |
1522 |
11342 |
6817 |
2693 |
52.60 |
44.80 |
150 |
28 |
1997.10 |
5238 |
1723 |
11262 |
6295 |
2594 |
51.20 |
44.10 |
88 |
29 |
1998.04 |
4974 |
1615 |
11040 |
6510 |
2733 |
41.00 |
54.40 |
84 |
30 |
1998.10 |
5527 |
1371 |
11769 |
6447 |
2768 |
45.20 |
53.20 |
122 |
31 |
1999.04 |
5367 |
1282 |
11664 |
6544 |
2612 |
43.90 |
52.50 |
148 |
32 |
1999.10 |
4634 |
726 |
10006 |
6802 |
2615 |
42.00 |
51.20 |
101 |
33 |
2000.04 |
4610 |
1005 |
9998 |
5675 |
2471 |
44.00 |
56.00 |
105 |
34 |
2000.10 |
4455 |
1222 |
9500 |
6175 |
2489 |
47.00 |
53.00 |
143 |
1966年后,大批青年农民、知识青年、转业军人进入职工队伍。境内攀钢、攀矿、十九冶等大企业采取自培和送外培训、签订师徒合同等形式,使新招的青年工人尽快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成为早期建设的骨干。1975年开办“七二一”大学、“五七”政治夜校。1979年群众性扫盲运动兴起。1982年职工队伍基本扫除文盲后,继续对青壮年职工进行“双补教育”(文化补课和技术补课),取得合格证后又参加中、高等文化或专业技术知识学习;需要继续进修提高的干部通过不同渠道接受高中、中专或大专教育。至1985年境内成人教育已为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各级各类急需人才。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市政各部门,尤其是攀钢、攀矿、十九冶等大企业不断加大职工教育的投入;各民主党派和其他社会力量也在东区境内举办各类成人学校和补习班。1987年成人教育工作重点转移,至1990年境内79%的企事业和机关单位开展岗位培训,职工人均文化水平由1985年的5.2学年提高到8.3学年。1991~1992年贯彻执行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坚持成人教育一要改革,二要发展的方针,执行国家、省、市关于发展教育事业的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1992年经省政府验收,确认东区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区 。1994年以后,成人教育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加强职工(干部)教育及农民实用技术教育。1999年东区代表四川省接受国家教委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抽样检查,验收合格。2000年适应市场经济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需要,成人教育工作重点转移到职工上岗、转岗和再就业培训,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工作。东区成人教育已形成岗位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格局,包括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教育,中小学行政干部进修培训,成人高校自学考试教育,电大、职大、函大、电视中专、职业中专教育及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社会力量办学,扫除文盲及成人文化教育等专业、层次和形式。
第一节 成人学校
境内成人学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兴起,至1985年已有攀枝花冶金矿山公司职工大学、攀枝花冶金职工大学攀钢分校及职工高等教育函授班(站)12个;十九冶职工中专、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攀枝花分校等职工中专学校10所。“七五”期间,境内成人高等学校和函授班(站)继续发展。民盟攀枝花市委创办业余补习学校,民进攀枝花市委创办育才学校,先后已有2000余名补习生升入大专院校或被招干招工单位录用。1992年,境内成人高等教育学校有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攀枝花分校、攀枝花教育学院,共招生275人,毕业生150人。1999年5月金江实验大学与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大学合并。2000年东区境内有各级各类成人学校10余所,学生17998人。
2000年东区境内成人教育机构情况表
表23-4-2 单位:个 人
学 校 名 称 |
成立 时间 |
班班级 |
在校生 人 数 |
教职工 人 数 |
培养学 生总数 |
主管单位 |
四川省委党校函授学院攀分院 |
1966 |
25 |
2953 |
101 |
35000 |
市委 |
四川省委党校攀钢分校 |
1979 |
86 |
5000 |
111 |
55808 |
攀钢 |
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大学 |
1979 |
37 |
3875 |
51 |
20000 |
市教育局 |
市总工会干部学校 |
1982 |